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今年“五一”,這座魯西小城何以出圈

2025年05月10日09:22 |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地處魯西的千年古縣臨清,吸引80多萬游客前來“打卡”,游客人數、旅游收入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2.8%和52.3%,再次躋身國內游熱門目的地行列。這座魯西小城因何“出圈”?

打造“大運河”IP

推動多業態深度融合

“早就聽說臨清是個寶地,一直想過來看看,這次終於如願成行。”5月1日晚7點,東宛園售票處早早排起了長隊,來自北京的付先生告訴記者,白天游覽了運河鈔關、鰲頭磯,晚上再到東宛園逛逛。

《宛園十二錦》沉浸式互動區裡,投壺、飛花對詩等游戲攤位前排起長龍﹔美食街區十分熱鬧,各類特色美食攤位前人頭攢動﹔游樂場內歡笑聲此起彼伏,海盜船載著游客沖上雲霄,過山車疾馳引發陣陣歡呼﹔游船碼頭從早到晚都排著長龍,木槳劃開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今年“五一”假期,東宛園景區舉辦“潮起臨清 星耀宛園”2025臨清東宛園第三屆音樂美食文化節,通過民俗演藝、沉浸演藝、游樂體驗、特色美食等場景,為游客打造了一場文旅盛宴。景區運營負責人許志偉介紹,假期景區接待游客2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5.7%。

2016年,東宛園開工建設,2023年國慶前夕正式對外開放。景區以臨清明清時期的市井文化為背景,重造臨清州署、啟秀樓、威武門以及大碼頭等名勝建筑,將臨清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活化展示,打造集古鎮觀光、沉浸式演藝、研學拓展、民俗展示等於一體的全國運河文化示范旅游項目。

“大運河孕育了臨清的厚重底蘊,也留下了豐富的文旅資源。我們錨定‘大運河’IP大流量,推動運河、戲劇、非遺、美食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示范樣板。”臨清市委書記張志剛說,下一步,一方面要保護傳承歷史文脈,讓歷史積澱活態呈現、煥發新生﹔另一方面要打造更多明星、拳頭產品,完善星級酒店、精品民宿、游客中心及停車場、公廁等基礎配套設施。“不斷推動文旅產業從規模擴大向品質提升轉變,從粗獷經營向精細管理轉變,從傳統模式向新興業態轉變。提升‘行得暢’的便利度,彰顯‘留得住’的城市溫度,打造‘還想來’的滿意度,讓臨清成為近悅遠來的文化會客廳和旅游首選地。”

大運河不僅給臨清帶來了商貿繁榮,還匯聚了南北食材、融合了八方風味,南北飲食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臨清美食文化。

臨清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維華介紹,近年來,臨清堅持“戲劇為魂、美食為媒、運河為脈”融合思路,深入挖掘“文旅+戲劇+美食”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塑造“游在山東,吃在臨清”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游客打卡體驗“舌尖上的臨清”,拉動餐飲消費持續增長,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活力。

全城“應考”

小城接住大流量

“咱們的胡同游現在出發!”隨著臨清運河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劉英順一聲吆喝,一支百余人“胡同游大軍”暢游於中洲古城街巷中。

“臨清本不產竹,竹子都是經運河從南方運來。久而久之,這條巷子逐漸形成了專門生產竹制品的手工業集散地,於是就有了竹竿巷這個街名。”劉英順說。

在劉英順的娓娓講述中,老胡同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變得立體、生動起來,仿佛回到了昔日“繁華壓兩京”的時代。“考棚街的牌坊、鍋市街的竹器鋪、竹竿巷的板搭門、前關街的冀家大院、碾子巷的汪家大院……這些不僅是臨清人的根,更是一座千年古城變遷的歷史見証。”退休后的劉英順,開始義務為游客講述老胡同的歷史文化故事。如今,“胡同游”已經延續到第18個年頭,也成為臨清文旅的一張名片。

在“寵客”這條路上,臨清一直不遺余力。

“五一”假期前,一份《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刷屏臨清市民的朋友圈:當游客走進臨清的街巷,探尋“臨清什香面”“清真八大碗”等特色美食時,讓我們以“讓食”之美傳遞熱忱。您可以錯峰就餐或者在家施展廚藝,把心儀的“老字號”座位留給遠方的客人。當遇到尋味的游客,不妨熱情推薦地道餐館,分享您私藏的美食地圖,讓每一次味蕾的邂逅,都成為游客記住臨清的溫暖印記……

假期前一周,臨清免費開放26個停車場、3103個車位,游客掃描小程序即可查找最近的停車場。

這個“五一”假期,對臨清而言無疑是一場“大考”。欣慰的是,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城市“應考”能力顯著提高: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縣級領導帶隊駐點,宣傳、文旅、公安、城管等多部門協同作戰,市民出行紛紛選擇電動車、自行車,盡量在家就餐,將餐桌讓給游客……四面八方的游客奔來,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胡磊 薛良誠 程源 倪群力)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