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臭窩窩”到“網紅村” 石泉湖“繡”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石泉湖,燒烤、露營、研學……可以玩的東西太多了,我經常帶著孩子過來。”在縣城工作的閆阿香,如今成了這裡的常客。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都熱鬧非凡,游客不時地駐足並拍照打卡,很是愜意。
這個曾因養殖業陷入環境困局的村庄,通過十年生態修復與農文旅融合探索,蹚出了一條城鄉要素互通、產業協同的共富新路。
游客在石泉湖村“鄉創1959”藝術街區拍照打卡。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生態修復破局,紅色基因賦能綠色發展
石泉湖村坐擁“山東水庫之母”的紅色基因與世界最大天然臥佛的生態奇觀,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然而,2000年前后,為追求短期收益,村裡家家戶戶搞養殖,村內環境急劇惡化,曾經的“香餑餑”淪為“臭窩窩”。2014年,村兩委毅然關停養殖場,帶領村民走上生態修復之路。
“關停養殖場只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石泉湖村黨支部書記李洪浩回憶,村兩委組織南下取經后,決定以“生態+”破題。2016年,虎山腳下的“大地鄉居·石泉”民宿落成,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迅速成為游客體驗鄉愁的熱門目的地。每年三月到十月,村內民宿、餐飲供不應求,生態紅利初顯。
游客入住“大地鄉居·石泉”民宿,青磚石牆映山水,傳統現代融共富。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機制創新突圍,農文旅融合激活共富密碼
隨著知名度提升,石泉湖村開始探索系統化發展路徑。2024年,石泉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十字路街道城新建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莒南縣臥佛鄉居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三有”目標(穩定收入、消費場景、配套服務)為引領,打造鄉村休閑旅游新標杆。
“我們通過資源整合,讓閑置資產變致富資本。”李洪浩舉例道,合作社流轉23戶閑置農宅改造為“大地鄉居·石泉”民宿,將13處廢棄牛棚、豬圈改造成濱水商業街,甚至將村北廢棄豬圈升級為集書店、露營、沙龍於一體的“鄉創1959”藝術街區。如今,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每畝土地年保底收入1500元,每間房屋年分紅1000元,17戶群眾在家門口擺攤開店,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
為破解鄉村勞動力閑置難題,村內還設立“共富工坊”,與蘇州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建立電子線圈加工車間,提供20余個就業崗位,員工年均增收3萬余元。“不耽誤接送孩子,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心裡踏實!”村民張桂英的笑臉,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
五一假期,石泉湖村臨時郵局“非遺進景區”活動中,孩子們體驗榫卯剪紙,感受非遺魅力。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連片規劃升級,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鄉村振興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要盤活資源、連片發展,讓每個村庄都成為共富鏈條上的一環。”在莒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十字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守金看來,石泉湖的蛻變是區域協同發展的縮影。
“我們今年以‘石泉鄉居’品牌為牽引,連片規劃‘印象石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整合8個村庄資源,推動產業融合、人才聚合。” 張守金表示。按照“突出精品、串點連線、輻射片區”的思路,石泉湖村正聯合周邊村庄,同步推進文旅項目招商與節慶活動策劃。黃河大集、稻草文化節、草原音樂節等特色活動,不僅激活了鄉村消費,更讓農耕文化、非遺技藝走進都市視野。
游客漫步石泉湖村濱水商業街。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如今的石泉湖村,已從單一景點蛻變為城鄉要素互通的共富平台。從“臭窩窩”到“香餑餑”,從養殖村到網紅打卡地,石泉湖村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在青山綠水間繪就城鄉共富新圖景。
【記者手記】
石泉湖村的蛻變,揭示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密碼:生態價值轉化需要市場化路徑,共同富裕離不開機制創新。當城市資本與鄉土資源握手,當傳統農耕與現代創意碰撞,一幅“城鄉互哺、美美與共”的共富畫卷正徐徐展開。在這裡,每個村民都是鄉村振興的“主角”,每寸土地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