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全國資源,賦能民企發展!青島組織優質中小企業赴先進城市對標提升

近日,由市民營經濟局主辦、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承辦的“青滬聯動·科創助力·資本賦能”青島市優質中小企業赴先進城市對標提升專題活動在上海舉辦。極視角、樂相科技、海聯金匯、賽飛特等近30家青島民營企業組團參與,開啟了一場別樣的“雙向奔赴”。
為什麼要組織青島企業到上海對標學習?當前,青島正在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著力開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上海前沿科技產業規模龐大,金融服務、科研教育等優勢突出,搭建起青滬之間鏈接資源的橋梁,可以助推青島創新型中小企業加速崛起。
以首站上海為起點,青島今年將組織企業赴多個城市交流對接,借助外部優勢資源、先進技術和經驗,助力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擁抱AI浪潮
當產業界熱衷於談論宇樹科技、深度求索等杭州“六小龍”時,上海同樣涌現了大模型“六小虎”中的階躍星辰和稀宇科技,以及非夕科技、智元機器人等具身智能頭部企業。
從梅卡曼德機器人到上海特斯拉博物館,再到上海交通大學智能制造實驗室,青島民營企業家在參訪中難掩對於AI浪潮的熱情與興奮。
“從智能化生產線到個性化產品定制,上海企業的創新成果令人驚嘆。”青島銳牛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福貴告訴記者,“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對市場需求精准把握后的創造性應對,我們要學習這種敏銳洞察市場並積極創新的能力。”
人形機器人進廠一直是個熱門話題,而企業家在這幾天的走訪中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機器人在工廠可以是各種形態,不一定局限於“人形”。
在威海一家鱈魚排加工廠,一種能控制力度的機械臂代替工人將裹了面包糠的魚排按壓成型,既不破壞裹粉狀態,也不影響口感。這種人控機器人來自於上海專精特新“五虎上將”之一的非夕科技,其核心技術在於自研的力傳感器與力控算法讓機器人有了觸覺,能像人一樣感知物體,並進行反饋,應用在精密裝配、螺絲擰緊、曲面涂覆、按摩理療、食品加工等領域。
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平認為,人形機器人要真正發揮價值,手臂的操作是重要組成部分。人形機器人的作業能力是全身的,很多任務需要雙手配合才能完成,比如一隻手抓住東西來助力另一隻手完成操作,聯動過程中傳遞的重要信息是力的感知。
隨著DeepSeek的橫空出世,人工智能應用的門檻顯著降低,數據需求較低、訓練更加高效的小模型為青島中小企業入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職多多(山東)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這家就業服務平台正在探索利用AI技術提升直播招聘的效率,為用工企業和藍領用戶搭建就業平台。
“中小企業創新要考慮三個維度,即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組織適配性。”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孔祥星認為,企業不要因為大模型很熱門就都去做大模型。科技型初創企業或者中小企業要進行漸進式創新和微創新,建立小模型,尋找新技術與公司產品的結合點。
對接產業資源
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創策源地,擁有資本、技術、人才的“強磁場”,對接其產業資源正是青島企業此次上海之行的重要目的。
為期三天的行程中,並購重組講解、投融資私董會、參訪上交所和獨角獸企業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產學研對接活動等,讓青島民營企業家深切體會到這些產業要素在驅動新興產業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上海集聚了交大、復旦、同濟等高校以及海歸人才,高人才密度造就了“硬科技”創業氛圍。以非夕科技為例,創始團隊源自斯坦福大學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創始人盧策吾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整個技術團隊平均年齡32歲,很多員工就出自和企業一路之隔的上海交大。資本也是這家獨角獸企業快速成長的助力,非夕科技過去8年累計完成5輪融資,受到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真格基金、順為資本、雲峰基金等知名機構的青睞。
“眾所周知,成果轉化是唯快不破的,如果不能快速佔領市場,可能就沒有了先機。上海交大的成果轉化走出校園完成審批,最快隻需要幾個小時。”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歡喜介紹。
燃料電池金屬極板制造技術應用於上汽等燃料電池汽車開發,高功率氫燃料電池電堆精准制造技術在雄安新區、臨港新片區等批量示范應用……這些優質科技成果都是從上海交通大學的“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
不少青島企業對校企合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的智能巡檢涉及機器狗、人形機器人應用,在輕量化等方面有技術需求,希望借助上海交通大學的平台進行產學研合作。”賽飛特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曉表示。(記者 周曉峰)
來源:青島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