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稅務:稅惠助力“80后”新農人種出“靛藍珍珠”

當春風拂過北緯37°的黃金種植帶,歷經300多天嚴苛生長的藍莓已進入成熟期,走進上善堂基質藍莓種植基地,隻見一盆盆基質土有序排放,一株株種苗郁郁蔥蔥,一簇簇飽滿圓潤的“靛藍珍珠”挂滿枝頭,身披一層雲霧般的白色果霜,掰開后是淺綠色的果肉,品嘗一口,酸甜脆口……
三三兩兩結伴採摘的游客之中,一個穿著灰色毛衣的男人顯得形單影隻也“奇奇怪怪”,他一會捏捏枝頭的果實后低頭記錄著什麼,一會又蹲下來摸摸土壤后從兜裡掏出一支小彩旗插上,他就是威海上善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善堂基質藍莓基地負責人高勇,一位“80后”新農人。
“以前的藍莓種植完全是‘靠天吃飯’,有時候一場雨就能讓一年的辛苦全白費。”高勇說道,“不過現在好了,基質栽培讓‘種植權’掌握在咱們自己手中。”
碩士畢業后,高勇深耕藍莓產業十年,並在2023年加入上善堂,帶著“從0開始”的勇氣開辟了基質藍莓種植的“新賽道”。
據悉,基質栽種運用了無土栽培技術,是突破傳統土壤種植方式的新模式。“我們利用營養液代替土壤中的營養物質,使用混合后的泥炭、椰糠和珍珠岩作為藍莓的生長介質,脫離了土壤對藍莓的限制,可精准控制植物生長所需物質的攝入,植物生長速度較快,是地栽的2到3倍,有效提高了產量和質量。”高勇說話間隙,到了為藍莓輸送水肥的時刻,源源不斷的水肥沿著4根滴灌管,流入藍莓栽培盆裡,所有操作無需人工,這樣的情景在這個季節裡一天能發生4次,“科技范兒”十足。
不僅如此,整個大棚還配備了智能化的滴灌、噴灌系統和溫度、濕度控制系統,通過精准調控,確保每一顆藍莓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呵護藍莓生長全過程。
“這些科技手段讓藍莓種植更加標准化、精細化,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實現了1人管理6個大棚的高效生產。”高勇介紹,現如今,藍莓基地畝產穩定在800公斤左右,總產量達20噸,較傳統種植效率提升近五成。
隨著基地不斷發展壯大,涉稅業務也逐步增多。“在基地運營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與稅務處理相關的‘知識盲區’,也走過不少錯路,如發票開具、納稅申報、享受政策等。未來五年,基地計劃拓展產業鏈,生產藍莓干、藍莓汁、藍莓醬等產品,所購生產線如何享受稅收優惠還存在不少疑問。”高勇憂心忡忡地說。
得知企業顧慮,國家稅務總局威海市稅務局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分局稅務干部主動作為,深入上善堂基質藍莓種植基地開展實地走訪調研,全面摸排藍莓從種植、培育到銷售全流程中的涉稅費疑難問題,為企業詳細解讀農產品增值稅核定扣除政策細則、演示電子稅務局便捷操作方法、梳理涉農行業稅費優惠政策。近三年來基地累計減免增值稅稅額近285萬元,這些節省下來的資金,被企業投入到技術研發、設備更新和品種引進中。
進入四月份成熟期,基地單日接待量達50人次,線上訂單從威海輻射至北京、上海等地,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納稅額自成立以來連年攀升。
如今,高勇正謀劃著擴建大棚規模、引入新品種試種。他滿懷憧憬地說:“基地計劃進一步擴大藍莓種植規模,明年將達到40余畝,規模化生產后,預估藍莓產量超過30噸。我們將持續依托5G物聯網技術,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力量。”
來源:威海稅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