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深耕鄉土拓新篇 菠菜春風潤桑梓

——濰坊峽山區鄭公街道后鄭公二村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2025年04月14日09:57 |
小字號

暮春三月,在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鄭公街道濰水右岸書蘊果香長廊沿線,一片沙質沃土正孕育著蓬勃的“綠色經濟”。在后鄭公二村,村主要負責人於玉欣正組織村民們將新鮮菠菜送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加工車間,經過手工挑選、剪尾、清洗、剁碎等工序,帶著沙土地芬芳的菠菜餅、菠菜手擀餅即將通過直播鏡頭走向全國。這位扎根鄉土的基層帶頭人,正努力將“一顆顆菠菜”變成富民強村好產業,在鄉村振興畫卷上繪就獨特的綠色篇章。

黨建引領助破局,“沙土地”變成“金窩窩”

“沙誤地,水肥難,苗不長,百姓煩”曾是濰水右岸書蘊果香長廊沿線百姓的心頭病,卻成了后鄭公二村破局的關鍵。2025年初,在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倒逼改革”的號角聲中,於玉欣帶領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鄭昇農業合作社,瞄准沙壤土透水性強、溫度變化快、礦物質豐富的特性,大膽提出發展菠菜深加工產業。她帶著村“兩委”干部跑遍周邊縣市區,發現菠菜餅和手擀餅在膠東地區市場潛力巨大,而菠菜富含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的特性正好契合“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的政策大綱,“沙壤地生金,老手藝煥新”的構想由此落地后鄭公二村。

為推動村庄發展產業、實現集體增收,於玉欣借助鄭昇農業合作社充分聚合本村“種菜能手”和“制餅能人”兩類鄉土人才10余名,在沙壤地裡試點種植越冬大葉菠菜10余畝,打響了“菠菜促增收”突圍戰。2月底,經過為期半個多月的“實戰演練”,后鄭公二村在街社兩級黨(工)委的協同助力下,借助“院地共建”加快對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濰坊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積極尋找沙壤地菠菜提質增產的新途徑。

新老技藝深融合,“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誰家老婆還不會做個菠菜餅子,擀個餅?”這是於玉欣開始發展菠菜產業以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走進鄭昇農業合作社作坊,擀面杖與案板碰撞聲此起彼伏。“齊魯大地世世代代都在擀餅,我們既要讓這門手藝留住鄉愁,又要讓這門手藝跟上時代。”傳承千載的手擀餅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新鮮菠菜洗淨瀝水后剁成細碎,按一定比例揉入面粉,揉至“三光”后經過八道醒發工序,再用棗木擀面杖擀出薄如蟬翼、翠綠瑩潤的餅坯。“每一張餅都要做到手擀,這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財富。”於玉欣創新推出的菠菜手擀餅,成功鎖住90%膳食纖維與硒、鐵、鋅等微量元素。如今,日銷1500+的菠菜手擀餅已然成為“爆款”。此外,針對山東地區飲食習慣和口味特點研發的“戀家菠菜餅”,通過融入精煉豬油突出菠菜的醇香,新炸出來的菠菜餅外酥裡嫩、回味悠長,承載著滿滿的“媽媽味道”,成為周邊縣市區商超、飯店的“鄉愁符號”。

清明前夕,訂單暴漲,提高產能成為鄭昇農業合作社的一大難題。因此,為進一步守護傳統擀餅老手藝,發掘更多擀餅能人,“一場說擀就擀”的鄭公街道首屆擀餅大賽在后鄭公二村悄然拉開帷幕。集中力量辦大事,結合資源促發展,為期半天的賽事,20余名“巾幗巧娘”嶄露頭角,為后鄭公二村純手工菠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擀面杖擀出的不僅僅是面餅,更是婦女增收致富的“新希望”。下步,后鄭公二村將以點帶面,逐步帶動周邊村庄、社區在家婦女融入菠菜加工產業,讓鄭生農業合作社的手工作坊變身“巾幗創業基地”。

雙線銷售齊發力,“小餅子”鋪開“大市場”

“人們都說懶水菠菜好吃,沙壤菠菜其實也很好吃!”於玉欣說道。自從決定通過發展菠菜深加工產業助力村集體增收致富后,鄭昇農業合作社首先推出的產品就是“戀家菠菜餅”。做一個東西很簡單,想掙錢的關鍵就是有銷路、賣得動。沒銷路怎麼辦,那就挨家挨戶跑!於是,在於玉欣的帶領下,后鄭公二村“兩委”成員騎上電動車子,帶上菠菜餅子,開始在峽山、高密、安丘的商超、飯店中奔波。去一次不行就去兩次,去兩次不行就去三次,去三次不行就村“兩委”成員一起去,日久見真情,真誠最動人,如今,后鄭公二村憑借“戀家菠菜餅”,與30余家門店達成穩定合作。“我們的菠菜餅不僅僅是食品,也是傳承鄉土情懷的文化符號,更是承載社會發展的時代記憶。”每批菠菜餅銷售完后,於玉欣總會在第一時間征求反饋意見,並及時總結改善。如今,為迎合年輕人快節奏的飲食需求,鄭昇農業合作社在反復鑽研下,又推出了下鍋即炸式菠菜餅,深受廣大年輕朋友喜愛。

為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於玉欣組建了鄭公街道首支村黨支部領辦電商團隊。如今,62歲的她在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多個新媒體平台同步注冊賬號,主動帶頭學直播、拍視頻、發作品,截至目前發布的3個宣推作品全網播放量超30萬次,開播以來日均直播6小時,銷售額突破6萬余元。不能光富口袋不富腦袋,下步,后鄭公二村計劃在街道黨工委和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濰水右岸書蘊果香長廊發展規劃,充分結合“鄭玄六廉思想”和關於菠菜的典故,深入挖掘“菠菜清廉文化”,將“種菠菜”“做菠菜”推到“賣文化”“賣體驗”的產業層級。

從田埂到餐桌,從傳統到創新,以於玉欣為代表的后鄭公二村“兩委”干部,用實干詮釋著新時代基層干部的擔當。當直播間叫賣聲與作坊裡擀面杖聲交織成歌,傳統與技藝在創新中煥發新生,沙壤地上呈現的正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動人篇章。當春風再次拂過濰水右岸,一幅“產業強、文化興、農民富”的圖景正在徐徐展開,讓傳統技藝在創新中傳承,讓富民產業在深耕中壯大,為更多鄉村提供可復制的鄉村產業振興樣本。

后鄭公二村誠邀您,共嘗“家鄉的味道”——讓每一口菠菜餅,都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來源:峽山區黨工委宣傳部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