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一劑良方解兩難

山東創新推行國有企業總審計師制度,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2025年04月13日08:48 | 來源:大眾日報 02版
小字號

4月9日,位於濟南市槐蔭區的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三期二標段施工現場,工程建設正在熱火朝天地推進。

眼下這座承載了335家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企業的產業集聚高地,開發和招商曾一度陷入停滯。隨著山東創新推行國有企業總審計師制度,一筆關鍵投資的順利延長,幫助企業重新回到了發展的正軌。

2022年,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開展內部審計時發現,一筆投資於民營資本僑商僑資項目的專項基金逐步進入退出期。然而,由於多方影響,受資企業資金較為緊張,投資難以如期退出。這筆投資曾為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建設及金恆豐科技集團工業打印機等項目落地濟南提供重要幫扶,此時如何退出,讓企業陷入了兩難。

“產業投資一方面看重安全和回報,另一方面也注重對產業的孵化培育和對企業的扶持。利用我們自身的資源和協同優勢幫助被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是國有投資機構的職責所在。”濟南產發集團風控審計部負責人楊亞男告訴記者,按照以往的審計思路,投資到期就要啟動程序退出。但在當時,這麼做相當於直接剝奪了被投企業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也違背了集團投資的初衷,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最優解。

在對市屬國有企業開展審計調查時,濟南市審計局也關注到產發集團面臨的投資困境並提出整改意見,一場由制度創新帶來的轉機隨之到來。

2023年,山東積極推動審計管理體制革新,濟南市率先針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推行總審計師制度,濟南住房公積金中心計劃財務處處長劉學蘭,被派到濟南產發集團擔任總審計師。她帶領團隊多方咨詢、查找相關審計政策,提出解決思路,在保障國有資本安全的前提下,與企業協商形成了投資逐步退出方案,為受困企業提供了平穩過渡空間,擺在兩家企業面前的難題終於“破冰”。

“審計整改並非隻有一種刻板標准,內審需要監督和服務並重。利用我們專業性、獨立性的優勢,促進政策的正確解讀,助力企業合規管理的同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才能達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劉學蘭說。

解除了后顧之憂,德邁國際產業集團全力推進產業園建設,先后吸引了山東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華納新能源等一批優質項目落地,2024年園區總產值超過180億元,濟南產發集團的這項投資逐漸迎來了二次投資窗口期。“目前,園區的一期和二期已經交付,三期一標段工程建設順利完成。入園企業中有5家上市企業、7家瞪羚企業、8家專精特新企業、27家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聚集效益初步顯現,我們最大的難關基本上渡過了。”德邁國際產業集團副總裁李銘說。

近年來,濟南產發集團積極改革內部審計組織架構,成立了黨委審計委員會。“在黨委審計委員會領導下,總審計師充分參與集團內審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全過程,不僅健全了集團的內審領導體系,也把風險防控從‘事后查’提到了‘事前防’,有效促進了集團規范管理和科學決策。”濟南產發集團董事長黃蓓說。

總審計師像扎根企業內部的“安全導航儀”,既預警風險,又指明出路。據統計,濟南市屬國有企業總審計師制度實施近兩年來,14家市屬國有企業共完成各類內部審計項目303個,發現各類問題2517個,提出各類意見建議被採納1546條。去年,省委審計委員會出台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內部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建立總審計師制度,總審計師協助黨組織、董事會管理內部審計工作。

“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推行總審計師制度,有利於及早預警和防范國有經濟運行中苗頭性、傾向性的風險隱患,提升企業的科學決策水平,讓審計監督更好地促進企業增收節支,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省審計廳內部審計指導中心主任時艷說。(劉童 邵彩霞 趙寶舒)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