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堅守16年,他是即墨這個小島上唯一的電工

守望每一盞燈火
宋 林
電,日用而不覺,又須臾不可缺。電工,或許平凡,但做的是一份守護幸福、守護希望的事業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一電力大國,各行各業因電能而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因電能而溫暖璀璨
每一盞燈火,都需要也值得守候﹔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才成就燦爛星河
海島上,空氣裡那股咸濕的氣息,恰是我最難割舍的味道。16年來,每日巡線裡程10公裡左右,走過的路,已經能繞地球赤道一圈多。在海風中守望百家燈火,既是工作的日常,也是別樣的浪漫。
我工作的田橫島,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區,面積隻有1.46平方公裡,居住著300多戶人家。16年前,老電工退休,海島電力設施的日常運維、居民用電線路維修成了棘手難題。21歲的我辭掉原來的工作,自告奮勇回島當起了電工。
立杆架線、檢修線路,島上的巡檢路我走了不知多少回。10台變壓器、26基高壓電線杆、5公裡架空線路、3.1公裡海底電纜、12家旅館飯店、300余戶居民家中的電器與線路,我都熟稔於心。從前靠雙腿走,后來騎三輪車,現在有了巡檢車,代步工具越來越先進,出門下意識瞅電線杆子的“職業病”卻沒有改變。
電,托舉的是漁港炊煙,點燃的是產業引擎。過去,島上照明靠煤油燈,跳動的火苗在海霧中形成點點光斑。后來,島上有了發電機,亮起了電燈。再往后,一根跨海電纜,打通輸送光明的“生命線”,才帶來用電無憂、燈火長明的好日子。島上的各類電器漸漸多起來,大家搞養殖、張羅海島游,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電,日用而不覺,又須臾不可缺。記得有次暴雨天,我恰巧在島外。心急如何返島之際,幾名漁民主動聯系我。乘著小船、頂著風浪,我們花了平常好幾倍的時間回到島上。我們心照不宣:島上要是斷電、沒人懂電,很煎熬也很危險。碼頭上指引航向的燈光,漁家樂裡鎖住海貨鮮度的冰櫃,冬天取暖的電暖器……電工,或許平凡,但做的是一份守護幸福、守護希望的事業。
受潮濕氣候與海風侵蝕影響,海島上的供電線路和設備更易被腐蝕氧化,壽命也會打折扣。老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特別是雨季和台風期,如果不經常巡視檢查,及時排除小隱患,就很容易釀成大故障。出門在外,我習慣帶上一卷電纜,這樣隨時能就地搶修。想在前頭、趕在前頭,才能把更多風險化解在源頭。
海島不比陸地,我是這裡唯一的電工,遇到問題,大家隻能給我打電話,但凡跟電有關的,都是我的事。誰家電器不好使了、線路故障了,無論晝夜、工休、分內分外,我努力做到隨叫隨到。為了讓大家安全用電,我編了些順口溜:濕手不摸電開關,金屬外殼先擦干﹔魚艙拉線隱患大,違規操作禍事加﹔遇人觸電木棍挑,喊完電工醫院跑……每次上門檢修,順嘴念叨幾句,說得多了,大家印象也就深了,就能多一些保障。
每年除夕,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候,也是用電高峰,我給自己定了個“三不”的規矩——不出島、不喝酒、不休息,保障大家能過個溫暖亮堂年。擔子重,成就感也高。有鄉親打趣,“要說村裡少了一個人不行,那准是大林。”這自然是玩笑話,但我的付出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還有比這更高的認可嗎?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一電力大國,各行各業因電能而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因電能而溫暖璀璨。每當夜幕降臨,看著燈火漸次亮起,寧靜溫馨,我總是想,每一盞燈火,都需要也值得守候﹔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才成就燦爛星河。
(作者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青島市即墨區供電公司員工)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