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綠色科技“慧”種田 潛心幫扶情滿園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在山東濰坊壽光市的土地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山東濰坊壽光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的科技志願者們穿梭於廣袤的田野間,他們不斷為科技興農開辟新路徑,實現了新技術領著農民學,新產業帶著農民干,新成果幫著農民實踐的動人場景,一幅鄉村振興的絢爛圖景正徐徐展開。
田間“對症下藥”,綠色種植促增收
走進壽光市上口鎮李家南邵一村,綠油油的蘿卜生機盎然,猶如一張綠地毯延伸在蔬菜之鄉的土地上。去年夏秋之交,連綿的雨水導致大水漫灌田地,使得去年蘿卜的種植和往年略有不同,農戶對如何應對秋養冬收無從下手。
“俺種了500多畝蘿卜,但是連續的大雨和冷暖不定的天氣讓我心裡沒了底哩。”李家南邵一村種植大戶李學英說:“幸好煙草幫扶隊的小青年們及時來了,給我們村建設了生態化排灌系統溝渠,蘿卜苗在大雨中活下來了,長得越來越粗壯,也沒出現倒伏和洪澇情況。”李學英笑著說道,近年來,在農作物種養管護的關鍵時期,煙草農學志願者會對育種施肥、虫害防治、疏水灌溉等進行科學指導,他開心地表示:“有煙草志願者給的底氣,俺現在種地越來越科學了,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2023年以來,壽光市局(營銷部)選拔農技植保等專業人才,組建科技興農幫扶隊,入村下鄉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和設備建設援助。針對李家南邵一村的農業發展實際,幫扶隊除了幫農民採取應急措施外,在科學種田方面也一直帶領農民不斷精進。“因很多農田前期種植了玉米或大豆,進行了深鬆整地和麥壟套種,之后又秋起壟開始培育蘿卜,土壤的養護熟化與改良修整就顯得格外重要。再按照最近的氣象變化,應比往年適時早播兩三天,夏管階段的田間除虫、肥水、打藥都要按照適宜的時間和科學配方,才能使作物前期長勢良好,抵御風雨的侵害。”幫扶隊員徐虎介紹說。
去年5月初,晴朗的天氣正適合開展農作物管護工作。壽光市局(營銷部)幫扶隊帶領農戶們在田間進行管理作業。“營養土要選擇無病菌、無雜質的新土,才能保障后期無病菌感染﹔在機器播種過程中,還要確保大豆帶內行距30至35厘米,帶間寬距70厘米左右,才能實現營養土全部覆蓋,出苗率高了生長才會均勻整齊……”幫扶隊員史超為村民介紹說。
圖為指導村民做好病虫害綠色防治
正處於5葉至6葉期的玉米和正處於2片至3片復葉期的大豆,是提墒提溫、追肥壯根進行病虫草害防治的關鍵期,幫扶隊為村民進行病虫害無人機飛防、綠色防控、品種展示等實驗示范,幫助群眾掌握合理配置、機械作業、化學調控、生物防治等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領,深入田間地頭“把脈問診”,全力以赴做好農業生產各項工作,為農作物單產提升、糧食豐產豐收提供有力保障。
棚內“科技加成”,成果推廣拓盈利
“將科技引入現代農村,農業才能提質增效,農民才能致富增收。”這是壽光市局(營銷部)駐李家南邵一村第一書記鄭益德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第一書記,鄭益德的駐村工作要隨時隨地與農作物打交道,他深刻認識到“科技助力”對農村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2024年,彩椒育苗結束后,村裡閑置了大量的育苗大棚,村民有利用棚室種植特色有機蔬菜的想法,但苦於沒有適宜的優良品種,計劃一直難以轉變為現實。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村民的實際需求,在鼓勵村集體發展蔬菜產業的前提下,聯合壽光蔬菜產業科技園積極為村裡爭取了紫玉米、羊肚菌等優質種子,在全部免費發放的基礎上,還充分發揮幫扶隊員專業技術儲備深厚的優勢,為村民提供全程技術支持。
圖為幫助村民採收溫室大棚有機蔬菜
隨著有機蔬菜產業走上正軌,幫扶隊及時申請資金支持,升級改造村內傳統溫室大棚,依托光伏電站全時連通電網,增加水肥一體機自動滴灌,噴霧系統實時增濕降溫系統,實時智能檢測大棚內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細致配比蔬菜種植營養液,確保無土栽培、“高架深液流栽培”技術試驗成功,讓蔬菜種植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去年4月份,壽光農業局發展旱地養蝦項目,駐村工作隊第一時間察覺到這會是一條助農增收的新路徑,便隨即為村民爭取了2600余尾南美對蝦苗種進行投放試養。從優化鹽鹼土壤和做好水質把控,到不斷探索養殖密度和飼料的搭配,駐村工作隊多次前往農業局請教學習,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科學、合理、可行的養殖方案。這些方案不僅涵蓋了養殖密度、飼料配比、病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優化建議,還充分考慮了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環保要求,旨在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我養殖蝦苗三個月了,成活率能達到93%以上,跟著隊員們既能學到技術還能增加額外收入。我計劃明年入股養魚,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多賺一些錢。”村民李力權笑著說。經過數月的辛勤耕耘,村裡的水產養殖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村民們養殖的對蝦品質卓越,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
將最前沿的技術、資源、渠道帶到鄉村,離不開對人才的挖掘和支持。駐村工作隊作為壽光市局(營銷部)和李家南邵一村的友誼橋梁,承擔著以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的重大使命,他們先后組織村內3批次22名村民參加壽光“崔西一品”科技產業園的農業技術培訓。同時,為村內47名村民打通了家門口的就業渠道,幫助更多村民依靠科技發展農業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地頭“共享菜園”,線上銷售開門路
打開“雲上共享菜園”線上小程序,琳琅滿目的有機蔬菜讓人心生向往,每個產品的詳解頁面內都有“雲上看菜”功能,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用竹籬笆圍繞的共享菜園。菜園內綠意盎然,石子小道縱橫其間,灌溉溝渠錯落有致,辣椒、青菜、毛豆等蔬菜長勢喜人,家禽家畜的吃喝拉撒、悠閑嬉戲近在眼前,認養人可以不知不覺地參與其中,感受田園生活的愜意美好。
“探索實踐‘雲上共享菜園’項目,對城裡人來說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對鄉村來說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讓農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多樣化。”幫扶隊員鄭康介紹,“李家南邵一村地處壽光市東北側,村內光照水源充足、交通出行便捷,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絕佳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發展農文旅產業。”
去年9月份,李家南邵一村村民李京忠家,一株株高聳挺拔的玉米稈整齊排列,成熟飽滿的糯玉米挂在粗壯的玉米稈上隨風擺動,走地雞正在樹下覓食散步,一幅蓬勃壯美的鄉村畫卷躍然眼前。為了支持“雲上共享菜園”項目,去年年初,壽光市局(營銷部)號召干部職工自籌資金購入1800余粒“蘇玉糯802”玉米種,並協調當地畜牧養殖公司捐贈600隻雛雞為農戶免費發放,充分響應國家庭院經濟的發展方略。
圖為幫助村民錄制“共享菜園”農產品宣傳視頻
為了幫助村民拓寬農產品銷路,壽光市局(營銷部)聯合村兩委積極開展“雲上同享 蔬詩生活”活動,在該局(營銷部)和多家企業內部開展農產品認購活動,以全托管方式認購了包括李京忠家在內的全村4200穗糯玉米和500余隻走地雞。認領人紛紛表示,“共享菜園”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種親近自然、體驗農耕生活的新方式,同時也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大家願意為鄉村產業發展出一份力。
李京忠得知自己種植的糯玉米和養殖的雛雞已經提前在網上被預訂一空,他非常感謝幫扶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他表示將繼續支持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採取庭院種植玉米套養土雞的生態發展模式,將綠色環保、有機健康的農產品交給消費者,也歡迎游客們到村裡體驗農耕樂趣。他憨笑著說:“這次的活動把玉米和土雞都賣出去了,等著交付訂單以后,估計今年能多掙3800多元。”
“今年與村民共同探索的‘共享農業+雲上助銷’新模式初見成效,全國各地的線上訂單絡繹不絕,這對發展鄉村振興事業是極大的鼓舞。在村內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我們預留了部分菜地對外招租,並規劃露營營位,吸引游客體驗農家採摘游項目。下一步,駐村工作隊將繼續關注文旅消費體驗,創新多元化的農產品發展方向,為村民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壽光市局(營銷部)黨總支書記、局長、經理毛東偉表示。
廣袤土地煥發新的活力,致富道路越走越寬廣。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煙草人的堅持和執著,看到了村兩委的默默奉獻與耕耘,看到了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富足,看到了所有人對這片土地深沉而朴實的愛。(李可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