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讀懂一號文件裡的“農”情厚意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依然首先部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從強化耕地保護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從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到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以更高標准對“齊魯糧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規劃
●口袋要殷實,利益也要有保障。改革是對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但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當春風吹拂齊魯大地,2025年山東省委“一號文件”出台36條舉措,猶如一粒粒種子播撒向廣袤農村,孕育新一年的新希望。
這份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聚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這一主題,對全年的“三農”工作作出了細化部署,最終目標是要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走在前、挑大梁”。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於山東這個農業大省而言,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責任。回看過去一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142億斤、連續4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蔬菜總產9623萬噸、肉蛋奶1680萬噸、水果3325萬噸、水產品950萬噸,都在高基數上保持了穩定增長。一連串沉甸甸的數字,展現著山東在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中的擔當。
雖然豐稔連連,但糧食生產須臾不能放鬆,“齊魯糧倉”還要邁向更高水平。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依然首先部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從強化耕地保護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從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到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以更高標准對“齊魯糧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規劃。在具體實踐中,不論是點上的德聊“噸半糧”等六大單產提升引領區,還是面上的平原、丘陵、鹽鹼地,都要注重這些要素的集成發力,扎實推進單產提升,帶動全域整建制均衡持續增產,為“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量足質優的山東糧。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農民增收的關鍵。山東有著獨特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一大批優質“土特產”,涵蓋蔬菜、水果、畜牧、漁業等各個領域。基於此,省委“一號文件”部署了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措施。在實際落地中,要分領域篩選出地域特色明顯、基礎較好、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針對各個產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持續發力、逐步培育壯大,推動實現每個區域都有特色產業、每個產業都有支撐鏈條、每個鏈條都有重點項目。
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聯農帶農。一方面,推動各類產業鏈條向農業農村農民延伸,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另一方面,將聯農帶農成效與政策支持挂鉤,引導各類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口袋要殷實,利益也要有保障。改革是對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但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省委“一號文件”重點提出的積極穩妥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工作,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等,都充分體現著“有利於農民”的鮮明導向。
與此同時,為了讓農民生活更舒適、更幸福,省委“一號文件”聚焦推動鄉村建設提檔升級列明了一項項具體的任務: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公裡,行政村區域實現5G和千兆光網全覆蓋,新改造提升村衛生室2萬家,打造20個生態清潔小流域……要把這些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努力讓群眾可感可及。
春天播下種子,隻要努力耕耘,一定能收獲累累碩果。(毛鑫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