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議丨網友給濟南文旅“支招” 當地:邀請專家調研,拿出解決方案

“您提出的建議非常具有建設性,體現了廣大網友對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支持。”近日,濟南一位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給市委書記,建議恢復古城部分典型歷史文化標志。
這位網友表示,濟南古城是濟南文化旅游資源核心中的核心,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區,更是“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的關鍵組成部分。
然而,古城中代表濟南精神特質與歷史底蘊的文化遺存較為有限,而精神內涵與文化的核心展示又更多依賴於實體建筑等來傳達。因此建議對“齊魯總制”牌坊、護城河金山寺這類小型歷史建筑小品進行恢復,對濼源書院進行遺址化展示。
對於“齊魯總制”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形式,代表了城市獨特的文化意涵,濟南古城歷史上也有過很多牌坊,但大都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通過眾多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在目前院前街南部與泉城路交叉口的位置存在“齊魯總制”牌坊,是當時濟南的標志性建筑,遺存的照片極多。
因其臨近泉城路,可以成為泉城路重要的歷史標志景觀,增加泉城路北側珍珠泉大廈及周邊的文化內涵,成為進入古城的標志。古城牌坊的復建在國內古城中十分常見,起到了保留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的效果。“齊魯總制”牌坊建設過程可適當擴大規模,滿足車輛穿行或環島繞行的通行需求。
關於護城河金山寺:在黑虎泉泉群附近的護城河河道中,有一座金山寺,頻繁出現在老照片中,目前僅存遺址石碑。濟南金山寺同大明湖中的灰山一樣,是濟南人以小見大、禪意與詩意精神的體現。濟南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的核心傳承區和標志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傳統意涵、美學理念與詩意情懷在濟南被深刻傳承,金山寺也是這樣的代表。如此小寺,具有祈福意義的同時,體現的是濟南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文化審美,這在國內也屬罕見,其復建意義深遠。
復建過程中,在參照老照片的基礎上,可讓其靠近北岸及白石泉,避開護城河航道的同時,方便游客在船上欣賞這一景觀。
對於濼源書院遺址化展示:濼源書院是山東大學的源頭,而山東大學又是山東第一學府,在濼源書院遺址附近通過增加指示標志、牌坊、老照片展示、山東大學標志等方式,保留這一歷史和記憶,延續濟南和泉城路文脈,同時體現山大發源於濟南的深刻意義。
網友留言截圖。
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濟南市人民網留言辦理中心接收留言后,立即交辦至濟南市園林和綠化局、歷下區文化和旅游局。兩單位第一時間組織力量研判,盡全力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群眾滿意度。
濟南市園林和綠化局、歷下區文化和旅游局經過調查落實,結合實際情況回復如下:
關於“齊魯總制”牌坊問題。經核查歷史檔案及現行文物名錄,“齊魯總制”牌坊未列入國家、省、市、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亦未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其重建工作不涉及文物保護法規限制。
關於“濼源書院”問題。為更好地保護作為山東大學前身的“濼源書院”,2020年10月29日,濟南市圖書館濼源書院正式復建並開放。市民在濟南市圖書館地下一樓,便可看到復建后的濼源書院展廳。復建的書院佔地約100平方米,展櫃中共擺放了600余種相關文獻,其中古籍文獻330余件(冊)。
關於“齊魯總制”牌坊、濼源書院原址重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原址重建需統籌考慮區域功能定位、空間布局、交通組織及周邊風貌協調性等因素。此類項目需由市級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牽頭組織綜合調研,並依法履行規劃審批程序。關於“齊魯總制”牌坊建設和在濼源書院遺址附近增加指示標志、牌坊、老照片展示等意見建議,將積極向社會各界和相關政府部門征求意見,進行合理論証,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增加體現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的元素,為濟南的古城增添亮色。
留言回復截圖。
關於護城河金山寺復建。據有關文獻記載,“金山寺”原坐落於護城河中的姜牯石上,原名“三皇廟”“三元廟”,是當時人們用於祈雨求福的地方,規模約有一人多高。濟南戰役期間被炸毀,原建筑已不復存在,2010年濟南環城河通航工程時,刻制了“金山寺遺址”的石碑嵌於南護城河北岸白石泉東河道堤岸上。
“您提出的‘復建金山寺’建議非常具有建設性,體現了廣大網友對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支持。”第一泉景區非常重視,認真進行了實地察看和研究論証。
經過研究,目前“復建金山寺”建議的落實還存在一些困難。
一是原址復建空間不足,根據老照片考據,金山寺地基尺寸約為7米×3米,建筑最高處高出地基約2.5米。護城河自2010年全線通航后,船游泉城成為常年開展的常態化項目,且護城河為濟南市市區行洪的主要河道,承擔著行洪泄洪的功能。南護城河段陸地游覽區域狹長,北岸及白石泉游路寬度最窄處不足1.5米,最寬處不超過3米。因此,從空間布局來看,原址復建金山寺比較困難。
二是對保泉護泉工作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金山寺原址所在的第一泉環城景區名泉眾多,包括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等十余處名泉。金山寺原址距離白石泉直線距離僅有10米,根據《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2017年7月)和《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2019年1月)要求,泉水出露點周圍20米內,禁止新建、擴建任何與名泉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針對以上困難,我們將邀請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研究,爭取拿出合理解決方案。
燦爛輝煌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濟南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濟南市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一是推進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辛庄考古遺址公園等建設,有序開展焦家遺址考古勘探,實施靈岩寺等文物修繕保護工程。二是推進非遺名城建設,持續實施“十百千萬”非遺保護行動計劃,加快“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三是深入挖掘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黃河文化等內涵,打造更多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力作,推動泉城優秀傳統文化“破圈”傳播。
目前,濟南熱門打卡地不斷刷新,泉城濟南名片更加亮麗,更多的濟南聲音、泉水故事走出山東、走向世界,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文化繁榮、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