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今年清明,山東大力營造文明、綠色、節儉祭掃新風尚

2025年04月06日09:18 |
小字號

“爺爺,我沒法到您墓前看望您了,可我在外地依然思念著您。”今年清明,在外地求學的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大學生段芳,在菏澤市網上祭掃平台完成了一個特殊的祭掃儀式。

這是山東各地為逝者家屬提供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服務,營造文明、綠色、節儉祭掃新風尚的一個縮影。今年,山東省民政廳與省文明辦共同發布《山東省2025年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引導公眾以文明、健康、環保、回歸自然的祭掃方式告慰逝者。

網絡祭掃、代客祭掃悄然興起

由於路途較遠,自己又忙於備考,今年清明,段芳無法返鄉為家中已逝的老人掃墓。在她愁眉不展時,馬嶺崗鎮鎮政府微信公眾號推送的菏澤市網上祭掃平台讓她眼前一亮。依照指引進入網上祭掃平台,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段芳通過網上寄語、獻花、點燈的方式向爺爺傾訴思念。

“祭掃重在心意,而非形式,網上祭掃既能減少火災隱患,也方便身處外地的居民緬懷逝者。”馬嶺崗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尹童一介紹,他們以“平安清明·文明追思”為主題,借助鎮村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渠道宣傳網上祭掃操作指南,積極推進移風易俗。目前,全鎮已有600余人次通過線上平台完成祭掃。

如今,在山東各地,隨著移風易俗深入開展,網絡祭掃、代客祭掃悄然興起。

4月2日,菏澤福壽園內鬆柏環繞,庄嚴肅穆,一場代客祭掃活動正在進行。工作人員身著素淨的制服輕輕擦拭墓碑,並將精心挑選的白菊輕放於碑前,向墓碑深深鞠躬,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工作人員通過拍照、錄制視頻等方式記錄代掃代祭的流程,彌補家屬不能親自到現場祭掃的遺憾。

“逝者家屬因工作或者路途遠等原因,無法親自祭掃。我們推出代客祭掃服務,為無法親臨現場祭掃的家屬提供便利。”菏澤福壽園負責人徐寒凝介紹,工作人員會通過擦拭墓碑、獻花、鞠躬等文明、綠色的方式緬懷逝者,為逝者家屬傳遞跨越千裡的思念。

海葬等生態安葬漸入人心

“爺爺曾是一名海員,他的遺願就是進行海葬。”臨近清明,多位逝者家屬來到煙台市芝罘區殯儀館報名參加海葬活動。正在為爺爺填寫表格的煙台市民張斌告訴記者,大海是相通的,以后自己隻要來到海邊,就會想起爺爺。

“媽媽生前想要海葬,希望能魂歸大海。”前來報名的德州市民鄭女士說,母親生前特別喜歡大海,回歸大海是對母親最好的送別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逝者選擇海葬。記者從煙台市民政局獲悉,從2015年開始舉辦公益性海葬活動以來,煙台已累計為4235名逝者提供了海葬服務,節地約1.3萬平方米。

“自公益性海葬活動實施以來,煙台市持續加大財政投入,鼓勵群眾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煙台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欣培介紹,煙台近年來持續推動惠民殯葬,配套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資金,為每位本市戶籍逝者按1000元的標准向其家庭發放節地生態安葬補貼,各區市財政配套保障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獎勵,不僅減輕了居民在喪葬方面的經濟壓力,也鼓勵更多家庭選擇環保經濟的安葬方式。

喪事簡辦成為村民共識

“我爺爺今年3月底去世,按照原來的習俗,一場葬禮辦下來至少要花六七萬元,葬禮的流程也很復雜。現在我們按照簡辦程序舉行葬禮,隻花了七千多元。”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街道角沂村村民王友佳對喪事簡辦深有感觸。她告訴記者,現在角沂村的葬禮都在村裡新修建的緬懷大廳舉行,由治喪委員會提供全程服務,並控制好就餐的規模和標准,有效降低了村民辦理喪事的經濟負擔。

“前些年角沂村每逢喪事,經常出現大操大辦的現象,有的會准備幾十桌酒席。”角沂村黨總支書記高慶田介紹,為響應移風易俗喪事簡辦倡議,他們制定《喪事簡辦流程標准》,納入村規民約,並成立移風易俗治喪委員會,進行全方位宣傳。近幾年,村民普遍接受了這種簡單節約的辦事流程,辦理喪事不攀比、不講排場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

“近年來,省民政廳以殯葬改革為抓手,堅持殯葬為民、公益惠民,加強宣傳引導凝聚共識,推動移風易俗,積極構建惠民利民便民的殯葬改革新生態。”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劉志強介紹,近年來,山東累計新建改擴建公益性安葬(放)設施2338處,新增節地生態墓(格)位162.2萬個,2024年培樹100個“逝有所葬、遷有所去”生態安葬試點項目,鼓勵群眾選擇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同時,全省民政部門將紅白理事會建設作為“深化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全省建成5.4萬個農村紅白理事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推動制定農村紅白事指導標准,簡化喪事辦理流程,開展移風易俗政策宣傳,讓厚養薄葬理念深入人心。(董方舟 趙念東 楊秀萍 王思晴 孫安琪 高靜)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