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邊”艾草綠 延鏈產業興
醫養融合繪就生態康養峽山新圖景

陽春三月,濰坊市峽山區的田野間艾香氤氳。誰能想到,這些蓬勃生長的“綠金”,竟源自村邊、屋邊、路邊、溝邊、田邊等“五邊”零散土地的創新開發?去年以來,峽山區通過盤活閑置邊角地塊,規模化種植藥用艾草,不僅破解了艾灸產業“有灸無艾”的原料困局,更構建起種植、加工、康養服務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變廢為寶,五邊荒地奏響生態經濟協奏曲
曾經的“五邊”地塊,是困擾鄉村治理的“牛皮癬”——污水橫流的臭水溝、垃圾堆積的閑置地、雜草叢生的邊角田。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峽山區黨工委、管委會創新舉措,通過實施“三清一淨”專項行動,將環境整治與艾草產業培育深度融合,創造性開展“半畝艾草健康養老”工作。通過系統性整治,邊角地塊被盤活利用,種上了具有藥用價值的艾草,搖身變為“聚寶盆”。
王家庄街道充分利用東邵村8畝丘陵貧瘠地塊發展艾草種植,打造石磨艾草家庭工坊,以直播、免費體驗等方式全面推廣﹔太保庄街道張家埠村將村西350米的臭水溝改造為“溝內種蓮藕、溝沿種艾草”的生態景觀﹔岞山街道創新“光伏+艾草”種植模式,進一步提高了土地附加值﹔鄭公街道將艾草種植與書蘊果香長廊一體打造,形成集旅游觀光於一體的生態景區。誰曾想小小“五邊”地塊蘊含巨大潛力,這種“環境整治+產業植入”的模式,既美化了鄉村環境,又創造了經濟效益,走出了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雙贏之路。
全鏈發展,從單一種植到產業集群
濰艾作為艾草中的優品,以燃燒性好、火力足、穿透力強著稱。為充分釋放濰艾的巨大市場潛力,峽山區著力構建“一核三翼”產業格局:以艾草加工產業園為核心,打造種植標准化、加工精細化、服務品牌化三大支撐體系。
在種植端,構建以區社會事業服務局為鏈長單位的中草藥種植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模式,創新“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建立起2000 畝標准化種植規模,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管理體系,初步測算畝均可增收2000元﹔在加工端,以山東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打造艾草加工產業園,實施艾草置換艾條計劃,切實讓自產的艾條流通起來﹔在服務端,構建起全要素聯動的產業協同發展生態圈,形成了“種植在田間、加工在園區、服務在社區”的全鏈條發展格局。
文化賦能,從傳統技藝到現代IP
峽山區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與艾草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世界艾灸之都”文化IP。率先在全省創新推出“中醫生活化”工程,通過“太保灸法社區行”“ 百名灸師進萬家”等活動,讓傳統艾灸技藝走進尋常百姓家。建設艾灸文化研學基地,開發“艾香研學”特色課程,全方位培育中醫藥文化傳承新生力量。舉辦世界艾灸之都產品博覽會,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動濰艾品牌走向世界。積極探索“艾灸+”醫康養模式,建設中醫康養醫院,開發藥食同源調理項目,將傳統養生智慧轉化為現代健康服務。
一株艾草,串起生態、經濟、文化三條價值鏈。從“五邊”荒地的生態整治,到“艾草+”產業的蓬勃發展,峽山區通過激活“五邊”地塊的生態價值,正在不斷壯大“濰艾艾灸”產業集群。如今,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以艾草為媒,書寫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篇章,向著“齊魯中醫藥文化新地標”的目標闊步前行。(王吉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