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關注山東長島:漁業資源變碳匯資產,生態守護者成了發展受益者

戴林峰
2025年04月01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漁業資源變碳匯資產

戴林峰

兼顧減排與發展,促進低碳產業培育,既能守住碧海銀灘的生態家底,也能激活向海圖強的澎湃動能

倍加珍惜碧海藍天的寶貴資源,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上綠洲和湛藍海水,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定能更好增進海洋福祉

對食客來說,海鮮是美味。對山東長島來說,海鮮是綠色資源、碳匯資產。

“靠海吃海”,從事漁業的王德連很會算美味海鮮的綠色賬。“絲滑清爽的海帶,1平方米年固碳量約0.2千克”“肥美多汁的牡蠣,1畝年固碳量約1.4噸”“鮮嫩可口的扇貝,1噸年固碳量約0.25噸,相當於種植16棵樹”……前不久,他的企業獲得1筆100萬元“海洋碳匯貸”,抵押物正是養殖牡蠣吸收的2.09萬噸二氧化碳。

看,好空氣真的能賣錢,好生態確實能變現!

獲益的不只是王德連。長島所轄的大黑山島,是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所謂負碳,意味著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封存量比排放量更多。渤海灣裡的小島,憑啥能在低碳發展中走在前列?不妨從幾個視角進行觀察。

有取有舍,取舍有度。十年前,長島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冬季給養殖池海水加熱,500多台鍋爐一年“吃”煤5萬多噸﹔近岸粗放式圍海養殖投餌料,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近年來,長島全面騰退1.8萬畝近岸圍海養殖區和86萬平方米岸線育保苗場,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6年下降近50%。產業降碳,發展增綠,天更藍、水更淨、空氣更清新。這場“退養還海”攻堅戰,以長遠的碳匯賬替代短期的漁獲量,成為對發展方式的一次校准。

立在破先,新在舊前。“碳達峰”不是“碳沖鋒”。傳統產業騰退后,漁民生計咋辦?思路一變天地寬,從灘涂到遠海,長島發力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王德連乘勢在海洋牧場擴大碳匯優勢品種,牡蠣養殖規模由2023年的4.5萬籠增至15萬籠。當漁業資源變碳匯資產,生態守護者成了發展受益者。兼顧減排與發展,促進低碳產業培育,既能守住碧海銀灘的生態家底,也能激活向海圖強的澎湃動能。

科技圖強,向新而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何以為新?多創造、善運用。以人工魚礁為例,採用玄武岩這一新材料,耐腐蝕性強、綜合成本低﹔配備水下攝像系統和無線圖像傳輸系統,還能實時採集洋流變化和集魚增魚數據。長島投放130余萬立方米人工魚礁,促進海底營養物質上浮,為貝藻類“捕碳高手”提供天然餌料,貝藻類減排二氧化碳當量已逾10萬噸。這裡的每一片藻、每一隻貝都成了“碳匯車間”。踏准科技進步的節拍,聚焦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海洋經濟,就能以科技韻律演繹現代漁歌。

廣袤藍色國土上,還有很多“長島”。從修復、恢復海島生態環境,到持續推進海島人居環境改善,從挖掘島、海等特色資源與海洋文化,到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圍繞“島綠、灘淨、水清、物豐”,不少地方在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上不懈探索。由一隅觀全局,我們能更加深刻體會到“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倍加珍惜碧海藍天的寶貴資源,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上綠洲和湛藍海水,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定能更好增進海洋福祉。

海上春來。近期,長島的海菜收獲正搶鮮,“海上春耕”生產忙。漁哥漁嫂們駕著船,穿梭在浮筏間、養殖區,陽光洒在臉上,洋溢著幸福。畫好“山水畫”,念好“山海經”,持續激活“藍色引擎”,海洋牧歌正悠長。

(作者為本報地方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05 版)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