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青島黃海學院:民辦本科高校為何如此重視德育?

“培養社會滿意的應用型人才”
本報記者 吳雪聰
又是一年“學雷鋒月”。山東省青島黃海學院雷鋒館裡,雷鋒班第21任班長、青島黃海學院雷鋒館館長李桂臣正繪聲繪色地向觀眾講解。
青島黃海學院是一所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建有全國第一座高校內的雷鋒館,人人讀過雷鋒日記,1.9萬名學生注冊成為“小黃鋒”志願者。
校園“雷鋒林”內,雷鋒班第13任班長王顯榮(右)與學生一起挂上種植牌。青島黃海學院供圖
這所民辦本科高校,為何如此重視德育?
“鑄魂育人很關鍵,師生都有一股‘精氣神’,才能培養社會滿意的應用型人才。”校關工委主任宋慶澤說。
德育,首先要培養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
4個月前,2022級車輛工程專業學生張善錢的一條視頻在朋友圈裡火了。視頻中,他用2周就制作出一個電子小狗,隻要輕輕呼喚它的名字,機器便能完成坐下、搖尾巴等動作。
“我喜歡‘搗鼓’機器,娛樂就是寫代碼。”張善錢說。一有空,他就敲代碼、畫電路板、自學單片機,在校園工作室裡一干就到晚上十來點。圈舍清理機器人、船舶引纜機器人、爬壁除鏽機器人……作品頻出的張善錢,去年平均每月都收獲至少一項省級大獎。
學生不混業、懶業,對一個應用型院校至關重要。青島黃海學院團委書記甄程告訴記者,一些學生剛入學時覺得自己文化課水平不高,目標感不強,容易迷茫。
怎麼辦?學校打出一套培育樂業精神的組合拳。課程設計上,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探索工作室、項目化教學,與45家企業共建育人基地,以產教融合引導學生建立職業認同感﹔師資力量上,以“輔導員+任課教師+學業導師+就業導師+社團導師”的多元化配置,為學生提供個性、精准、動態的職業成長指導。
課上自覺學技能、課余主動攻競賽,成了學生的常態。學校已累計培養18萬余名應用型人才,近3年,學生獲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勵6175項。
德育,讓學生靠得住、干得好,更在學生心中留下向善的種子。
智能制造學院的學生,幫社區老人“玩轉”電子產品﹔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孩子粘連、翻折、拼接手工﹔護理專業的學生則搭起義診台,看牙、科普、測血糖……在青島黃海學院,學生一邊“做志願”、一邊“練技能”,積極服務區域發展。
目前,學校“小黃鋒”特色志願品牌已累計服務31.99萬小時,年均參與達4600余人次,“最美小黃鋒”志願服務團隊獲評全國“三下鄉”優秀服務團隊。
引導學生向善,手段也得新。“戰友受傷了,快扶他起來!”在學校思政教育VR實踐教學中心,學生戴上VR頭盔,便“穿越”到長征路上的皚皚雪山中。通過VR互動體驗館、3D紅色影院等校內設施,學生便可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
2023年,學校投資1.9億元新建了一棟智慧教學樓。“樓內的桌椅都是學生自己挑選,配有各類智慧教室、實訓室近200個。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全新數字化的學習體驗,把每一分錢花在學生成長最需要的地方。”副校長孟廣東介紹。
當前,民辦院校已成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數量佔學校總數的約1/3。“民辦教育為人民,我們始終堅持育人初心,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應用型人才。”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3月31日 5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