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縣:積極探索公益崗退崗人員再就業新模式

近年來,嘉祥縣深入貫徹落實穩就業保民生決策部署,聚焦公益性崗位退出人員再就業工作,通過“技能畫像精准賦能、崗位需求動態匹配、多元路徑兜底保障”三大舉措,探索形成“精准匹配、多元發展”的退出銜接機制,為鄉村振興注入就業動能。
技能賦能強根基,構建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
“退出了公益崗,我正愁找不著工作呢,多虧了咱政府的幫忙,才讓我找到了家門口的工作。”嘉祥縣馬村鎮郭樓村的退崗公益崗人員曹愛喜通過一周的集中培訓掌握了縫紉技巧后,直接入職了本地紡織廠,月收入達到4000元。
嘉祥縣立足縣域手套加工、特色種植等產業集群優勢,創新打造“理論授課+崗位實訓”技能提升模式。依托退崗人員台賬開展技能畫像分析,精准識別退崗人員技能優勢,按需開設縫紉技術、設備操作等定向培訓課程。充分發揮縣域冰雪服飾行業的優勢,聯合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手套分會、山東省建華中興手套生產有限公司,積極對接轄區內華碩“共富工坊”及東曜體育、立拓手套等企業或加工廠,高標准打造華碩手套廠等6處技能培訓點,完善提升培訓、實操等功能室10余處,建立一支培訓師資隊伍,培訓以“理論+實踐”的形式,分期分批組織退崗學員開展技能培訓。聯合紡織龍頭企業開設實訓基地,實現“優秀技工帶徒授課—結業考核達標—企業直聘上崗”閉環管理,另針對大齡、殘疾等特殊群體,開發掃帚編制、木耳管護等低門檻、易上手崗位技能課程,累計幫助96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精准匹配提質效,打造動態化人崗對接機制
“現在我每月能領到工資2000余元,還學會了木耳的種植技術。”金屯鎮高庄村高小秋在本村食用菌合作社邊務工邊介紹著。金屯鎮結合轄區各村實際,優先將城鎮公益崗退崗人員推薦到合作社、富硒深加工基地、共富工坊等經營主體務工,主動搭建就業“連心橋”。
“白茶要輕輕掰斷,不能用手指掐,要採一芽一葉,不要隻採芽。”眼下,正值採茶旺季,老僧堂鎮的周春靈熟練掌握了採茶的技術。在寧夏、新疆等地季節性輪回務工,人均日增收200元以上,一點也不發愁沒活干。
嘉祥縣建立“個人技能畫像+企業需求標簽”雙向數據庫,實現崗位動態推送。建立退出人員信息庫,根據其技能水平、就業意向等,提供個性化的就業幫扶服務。創新跨區域勞務協作模式,根據學歷、工作特點和個人能力分批組織退崗人員赴新疆、寧夏等地參與季節性務工,保障退出公益崗全年“有活干”。此外,鎮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后續職業指導,助力困難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就業﹔依托金屯鎮2.28萬畝富硒土地資源優先吸納公益崗退崗人員參與富硒水稻管護、電商銷售等環節,實現再就業與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同時進一步深化與本地企業的合作,通過“公益崗就業直通車”精准對接崗位需求,通過“先有崗位再培訓”的方式,攜手金虹竹葉有限公司現場推送“定制”崗位,49人與企業達成求職意向,46人通過面試達成就業意向。
多元路徑兜底線,激活內生型創業增收動能
“多虧了咱人社工作人員的幫助,成功加盟了個體小吃品牌,實現實體創業,收入不錯,目前正在籌劃擴店,擴大經營。”老僧堂鎮的孫夢桐感激地說。老僧堂鎮主動找上門,幫扶城鎮公益崗退崗人員孫夢桐,安排創業導師對其進行全程協助,不僅協助她選址,規避風險,還積極推送創業擔保貸款政策。
嘉祥縣人社局通過多維度政策扶持激發退崗人員創業活力,立足擬退崗人員職業轉型需求,構建了覆蓋培訓、融資、孵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針對擬退崗人員,通過系統化梳理不同領域退崗人員技能特點,結合本人意願,定期舉辦創業培訓活動,幫助參訓者精准把握創業方向,推介優質創業項目,並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及一對一指導幫扶。此外,嘉祥縣人社局聚焦新業態發展需求,整合電商運營核心技能,構建由理論到實戰的電商培訓體系,累計培訓退崗人員640人次。在深度融合直播帶貨+特色農業的基礎上,組織包含選品策劃、流量運營、粉絲維護等模塊的電商技能課程,通過組織52場助企專場直播,帶動畜禽加工企業線上客群增長3.8倍。12名退崗人員轉型為“直播新農人”,助力企業增收20余萬元。建立了創業帶動就業激勵機制,形成“一人創業、多方受益”的乘數效應。(許文倩 高新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