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文化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首發儀式在北京舉行

2025年03月22日10:04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3月21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首發儀式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中國海洋學會秘書長林明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劉祚臣,《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卷副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於志剛,《海洋科學》卷副主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孫鬆,《海洋科學》卷副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原副校長李巍然共同為新書揭幕。儀式由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盧光志主持。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是由國務院批准立項的重大出版工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由中國海洋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領銜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於志剛,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中國海洋大學原副校長李巍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孫鬆,中國科學院院士秦蘊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教授管長龍擔任副主編。該書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組織撰寫,匯聚全國數十家頂尖海洋院校及科研院所、全國500余位海洋科技工作者歷時十年打磨而成。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於2014年12月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成立了編委會,確定了學科框架結構。隨后歷經多次總編委會工作會議、專家線下審稿會、全學科工作會議、數次分支會議等,落實撰審稿工作,於2022年12月線上發布網絡版條目。2024年,編委會和出版社在精選網絡版條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學科知識框架體系、精選條目,完成紙質版編撰工作。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涵蓋綜論、物理海洋學、海洋氣象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環境科學、海洋技術、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十大分支學科,收錄1474個核心條目,總計200余萬字,內容既包含海流、潮汐、海洋生物多樣性等基礎理論,也涵蓋潛水器技術、極地工程、海洋生態安全等前沿領域,更創新性納入海洋文化、海洋考古等人文社科內容,以全球視野回應了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時代需求。

劉祚臣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作為“國之重器”,在傳播科學知識、推動文化繁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系統構建了我國權威性海洋科學知識體系,標志著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文化支撐邁出關鍵一步。出版社將以此次《海洋科學》卷紙質版發行為契機,持續加強海洋領域的學術出版布局。

孫鬆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的出版不僅是對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起點。當前全球海洋科技正經歷“深藍革命”,希望《海洋科學》卷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深化國際傳播、加強科普轉化,在傳播海洋知識、培養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

盧光志代表學校向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對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以及所有參與編纂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海洋科學》是我國海洋科學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文化支撐,也是海洋科學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中國海洋大學將與各涉海單位一道,攜手共進,為推動海洋科學創新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儀式現場,編委會和出版方共同向中國海洋學會、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等多家涉海機構代表贈送新書。接受贈書的代表們表示,新書的發表,將凝心聚力,共促發展,協力推進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秀海洋人才培養,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推進海洋科普和文化傳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勁藍色動能。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出版,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海洋科學》卷的正式發布,是我國海洋科學界文化出版工作的裡程碑,充分彰顯了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使命擔當。該著作將為我國海洋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助力我國海洋強國和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文/張天琦 圖/王紅梅)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