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 行走魯中,聽一首慢車謠

慢車謠
李恆昌
去什麼地方呢?這麼晚了,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
淒苦是你汽笛的聲音,令人記起了很多事情。
為什麼我不該揮手舞手巾呢?乘客多少都跟我有親。
去吧,但願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塔朗吉(土耳其詩人)
在魯中大地的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一條牽牛花藤蔓一樣的鐵路線,每日悠悠穿梭的7053/4次綠皮慢火車,宛如一位從時光深處走來的行吟詩人,哼著舒緩而悠長的歌謠,載著歲月的光陰故事緩緩前行。
明媚的車窗之外,山巒如黛,田野似綢,列車仿若在一幅徐徐展開的田園畫卷中踱步。它從淄博站啟程,帶著人間煙火的溫度,向著泰山站前行。184公裡的旅途,串起了沿線20個鄉村站點,如同在大地上洒落的珍珠,每一處都閃耀著質朴生活的光芒。11.5元的全程票價,還有低至1元的站間票價,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一份份溫暖的饋贈,讓山裡山外的人們,能夠輕鬆跨越山水的阻隔,走向生活的詩與遠方。
這趟綠色長龍,開啟於1974年,歷經50載春秋,在歷史的長河中悠悠行進,被鄉親們親昵地稱作“庄戶列車”。最初,它只是鐵路職工內部通勤的伙伴,后來,卻成為山區村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最初,列車拖著12節車廂,悠悠逛逛。每逢趕集的日子,便是一場盛大的鄉村聚會。車廂內,鴨蛋、煎餅、地瓜等山貨,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被小心地安置著。人們或站或倚,在列車的搖晃中,分享生活的細碎。孩子的新衣、家中的用品,都在這一路的顛簸中,孕育著希望,宛如田野裡等待收割的庄稼,充滿了生機、活力與期待。
列車上萌生的故事,恰似山間清澈的溪流,流淌著溫情。瞧,那位大爺帶著滿筐蔬菜去探望城裡的女兒,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在過道小凳上打盹,周圍乘客自發地守護著那筐蔬菜,仿佛在守護一個鄉裡鄉親的約定。年輕媽媽的孩子哭鬧時,零食和玩具從四面八方遞來,列車員匆忙的腳步也帶來安心的力量。孩子破涕為笑,如同春日暖陽,瞬間驅散了車廂內的小小陰霾,留下溫暖在人心間回蕩。
淄川區太河鎮北牟村的故事,是列車譜寫的一曲希望之歌。王大爺的子女們,搭乘列車走出深山求學,最終在城市扎根。於是,村裡的老人們開始了候鳥般的生活,列車成為他們親情的紐帶,城鄉的距離在這一來一往中被拉近,鄉村與城市的脈搏,也在列車的哐當聲中,漸漸同步跳動。
歲月悠悠,光影晃動,公路與私家車的發展,曾讓列車的車廂縮減,但它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卻如陳釀的美酒,愈發醇厚。傳言慢車要被取消時,不舍的情愫在人們心間蔓延,那些青澀的少年時光、奮斗的青年歲月,都與這列車緊密相連,怎能輕易割舍?
時光不負深情。2020年,列車迎來一次“新生”,升級為空調列車,往返時間縮短,與新開通的列車接續開行,為游客打開了一扇通往省城的大門。
“驢友”紛至沓來。曾經的庄戶列車,成為網紅打卡地,泰沂山脈的自然風光和齊文化遺產,在列車的串聯下,如寶藏般被世人發現。
沿線的村庄,也在列車的帶動下,煥發出新的生機。上瓦泉村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見証了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中郝峪村的民宿、沿線各具特色的鄉村,南崮山南村的豆腐、謝家店村的“黃金菜”一干特色產品,都在列車的笛聲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源泉大集、桐古大集,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那是鄉村生活最本真的模樣,也是列車帶來的繁榮景象。
2023年春天,“淄博燒烤”的熱潮與列車相遇,淄博與泰安兩座城市在美食與山水間雙向奔赴。游客們穿梭於淄博的煙火與泰安的巍峨之間,列車成為這場旅行盛宴的最佳使者,讓這片土地的魅力愈發耀眼。
多年的火車迷鞏磊和他的朋友們,用鏡頭捕捉列車50載的變遷,那些照片和影像,是歲月的情書,訴說著列車的過往與輝煌。而即將退休的列車長徐傳剛,心中滿是眷戀,他想著退休后與妻子重游這趟列車,去回味那些被時光珍藏的瞬間,去感受這片土地的心跳。
站在山巔,有人輕聲問,假如沒有這條鐵路,沒有這趟慢火車,沒有鐵路人扎根在大山深處,將會怎樣,是否還會有眼前的這一切?我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訴說。我隻知道眼前的景象:“翠巒青龍行,煙霞醉歲流。慢韻起牧歌,田園綴錦繡。”
哦,慢慢的火車﹔哦,綠色的火車﹔哦,不老的慢火車。你是我心中的田園牧歌,在歲月的轍印中淺吟低唱,唱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唱著鄉村的興衰變遷,唱進了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原鄉。那一抹淡淡的鄉愁,也在歌聲中裊裊升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3月22日 7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