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讓“看天吃飯”變成“用數說話”

山東安丘:“算法種田”智耕新農業

人民網記者 劉穎婕 劉祺
2025年03月22日08:55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春耕時節,在山東省安丘市石堆鎮千畝麥田上空,6架無人機正掠過返青的麥苗。“這就是多光譜巡田技術生成的光譜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土壤墒情。”山東馳瑞農業服務公司總經理李清華手握智能終端介紹道:“這套系統能精准計算每塊地的施肥用藥需求。”

無人機進行科技巡田。馬連娟攝

無人機進行科技巡田。馬連娟攝

數分鐘間,幾千條農業數據在雲端高速運轉,使得每百畝農田生產成本降低3萬多元、糧食產量提高4萬余斤。

多光譜巡田技術可生成光譜圖。鄭暉攝

多光譜巡田技術可生成光譜圖。鄭暉攝

把土地的“悄悄話”變成可量化的“數字密碼”的,還有官庄鎮長生源智慧農業園區,這裡的300畝大棚蔬菜無需與季節博弈,已在全氣候“植物工廠”完成“光速生長”。

官庄鎮長生源家庭農場。鄭暉攝

官庄鎮長生源家庭農場。鄭暉攝

負責人王寶杰站在控制室裡,通過手機APP調控著300畝大棚的溫濕度。“以前靠經驗判斷什麼時候澆水施肥,現在物聯網系統自動監測,LoRa技術能根據作物需求精准配給。”他指著屏幕上跳動的實時數據笑言:“再也不用扛著藥箱走田埂,一個工人就能管理百畝大棚。”

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台。鄭暉攝

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台。鄭暉攝

一塊 “智慧屏幕”不僅讓農業生產更高效,更將齊魯糧倉連通全球市場。安丘市構建的全國首個全域農業大數據庫,正成為連接田間與世界的 “數字橋梁”,也讓“算法種田”成為可能。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服務中心,檢測員正將剛採集的蔬菜樣本貼上二維碼。“每個樣本都要經過掃碼關聯、農殘檢測、雙碼認証三道關,數據實時上傳到平台。”安丘市採用國內、國外最嚴格標准判定檢測結果,國內外標准合格率均在99%以上,檢測員邊操作邊介紹,“現在全市13萬多個生產主體都有了質量安全‘數字身份証’。”

標准化生產、動態化檢測、智能化監管“三箭齊發”,貫穿農產品“從土壤到餐桌”的全過程。

“我們的國際農產品標准比對數據庫能提前2-8個月預警52個國家的標准調整。”技貿服務團隊負責人馬慶指著電子大屏上滾動的標准條目說,“企業可以隨時查詢1260項出口標准,去年幫助企業增加訂單額超過5億元。”正是這套系統,讓安丘蔬菜以每8分鐘1個貨櫃的速度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技貿團隊入企“送標准”。鄭暉攝

技貿團隊入企“送標准”。鄭暉攝

安丘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服務支撐農產品憑品質叩響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門,出口量佔據山東省的七分之一。“今年我們將升級大數據平台,推廣‘源頭普查+全程檢測+定向定量賦碼’模式。”安丘市市長喬日升在田間調研時表示,要讓數據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暮色中,無人機組帶著最后一批生長數據返航。李清華望著漸次亮起的智慧大棚感慨:“我們不是在種地,而是在編寫大地的操作系統。”從靠天吃飯到算法務農,如今,安丘用數字技術重新定義農耕,讓每一粒種子都講述著數字賦能的故事。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