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山東這份“藍色海洋答卷”中,威海成績幾何?

2025年03月21日09:28 |
小字號

2024年山東海洋經濟迎來歷史性突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3.9%,拉動地區國民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在這份藍色答卷中,威海作為全省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在種業自主率、預制菜產能、海洋碳匯量等關鍵領域形成領先指標,樹立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威海樣板”。

全產業鏈升級:從“一粒種”到“一桌菜”

作為全國首個“中國海洋種業之都”,威海構建起覆蓋魚蝦貝藻參全品類的水產種業體系。2024年新實施的15個水產種業項目,將育苗水體擴展至245萬立方米,良種育苗能力突破650億單位,產值穩居全省首位。依托4處國家級創新平台,威海實現白海參、海馬等特種苗種繁育突破,催生“北緯37°黃金育苗帶”產業矩陣,種業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共同構成種業創新的“威海密碼”。

在產業鏈下游,“中國海洋預制菜之都”的虹吸效應顯現。2024年全市海洋食品產業鏈規上企業營收突破218.91億元,形成貝類、藻類、魚類三大精深加工體系,成功構建“1+3+N”漁業品牌體系,傾力打造威海海鮮整體品牌,以“威海刺參”“榮成海帶”“乳山牡蠣”為核心,打造威海海鮮宣傳矩陣,成功入選2024星級“土特產”培育重點示范區(威海刺參),14個水產品成功入選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

榮成海洋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入選首批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好當家等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集群,實現從育苗到海洋預制菜的全鏈條價值躍升。

陸海統籌新格局:樞紐能級跨越式提升

去年年底,中韓多式聯運(威海—仁川)整車運輸試運行開啟新階段,物流時效縮短5小時、成本降低30%,標志著威海港成為全國首個集齊集裝箱、甩挂、整車三種國際聯運方式的港口。通過“四港聯動”戰略,威海從陸路末梢躍升為銜接日韓與歐亞大陸的物流樞紐,為共建“一帶一路”開辟新通道。

在能源領域,位於乳山市南側海域的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海上風電基地U1場址二期450兆瓦項目53台風電機組送電成功,標志著我國單體容量最大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山東半島南U場址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新能源與傳統漁港經濟深度融合,榮成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試點建設加速推進,煙墩角村成功入選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海洋牧場+新能源+文旅”的生態型產業模式漸成氣候。

創新與生態雙驅動:向深藍要答案

全國首座封閉式深海養殖平台“漁機1號”落戶威海,與通遙一體化衛星系統“威海壹號”構成“空天地海”立體監測網。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威海海洋科創硅谷入選全省場景創新引領區。

生態治理同樣亮劍出鞘,威海市2024年完成的3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相關案例被選入《2023年北海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公報》。全國首家藍色保險發展中心落地,推動338.7噸藍碳交易破冰,打通了省級海洋碳匯交易路徑。五壘島灣美麗海灣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首度發布,彰顯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的“威海范式”。

向未來啟航:打造國際海洋強市新標杆

站在2025年新起點,威海錨定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目標:87個海洋產業重點項目蓄勢待發,總投資222.6億元﹔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進入攻堅期﹔“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生態加速成型。

從近岸養殖到深遠海開發,從傳統漁業到數字藍海,威海正為海洋強國戰略書寫充滿張力的時代注腳。這座被蔚藍浸潤的城市,正在用科技之筆描摹生態底色,以產業之鑰開啟深藍寶藏,在經略海洋中向海而興、劈波斬浪。(寧曉潔)

來源:大眾網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