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日報記者探訪曲阜“高山仰止”主題游線路:古今交融,新老“三孔”相輝映

2025年03月20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探訪山東曲阜“高山仰止”主題游線路——

古今交融,新老“三孔”相輝映

本報記者 李 蕊

  著一襲漢服,乘一架馬車,逛孔府、孔廟、孔林,沐千年儒韻,這是“老三孔”獨有的浪漫。

  持一部手機,隨智能導覽,游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觀萬象精藏,這是“新三孔”別樣的體驗。

  孔子故裡、山東曲阜,這座被儒家文化浸潤的小城,在保護好“老三孔”的基礎上,打造了文化地標“新三孔”,通過對儒家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形成了新老交相輝映的文旅格局。

  為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當地策劃推出“國潮儒韻”“高山仰止”“德侔天地”等八大主題游線路。日前,記者沿著“高山仰止”曲阜朝聖行線路,重走夫子路,感受儒家文化。

  古城新韻:“老三孔”煥發新生

  “萬仞宮牆,既是曲阜的城門,也是孔廟的正門,這4個字出自大家熟悉的《論語》,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孔子旅游集團導游員張玲從業已近20載,對“三孔”的文物故事了然於胸,但每次帶團講解,新鮮感依然如初。

  從早上8點宏大的明故城開城迎賓儀式,到中午的祭孔展演,再到晚上美輪美奐的萬仞宮牆《大哉孔子》光影秀,孔廟景區始終是曲阜文旅的核心,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朝聖者”匯聚而來。

  “孔廟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悄然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無聲似有聲。沉浸其中,仿佛在與聖賢對話。”張玲撫著斑駁的牆磚說,“在這裡,不僅能看到輝煌的古建筑文物遺存,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項目。”跟隨張玲的步伐,記者來到孔府皮影戲小劇場,三尺戲台間,光影流轉中,翻轉騰挪間,小人兒活靈活現,《貪壁傳說》精彩上演……

  “我們在常規文化演藝的基礎上,先后引進了篆刻、拓片和皮影等非遺體驗項目和AI導游、智能Vlog等數字文旅項目,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旅游新體驗。”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磊告訴記者。

游客體驗孔府皮影。曲阜市文物局供圖

游客體驗孔府皮影。曲阜市文物局供圖

  “選皮要透光,鏤刻需留線”。體驗區內,8歲的南京男孩李澤浩正捏著刻刀,在牛皮上勾勒夫子輪廓。一旁,他的父親掏出手機記錄:“往年孩子逛景區總喊累,現在倒成了‘非遺小學徒’。”

  “皮影戲劇場設置了制作互動體驗區,游客可以在皮影師傅的指導下,體驗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等工序,親手制作小影偶,帶回家做紀念。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非遺技藝、了解傳統文化,形成了觀賞、體驗、制作、銷售的閉環鏈條。”孔府皮影劇場負責人曹燦說。

  博物致知:智慧展陳啟新知

  黃玉馬、猿形帶鉤、銅杖首、獸面紋玉帶鉤……漫步孔子博物館,一件件珍貴文物靜靜地躺在展櫃裡,展示了儒家文化精髓,訴說著孔子的故事。

  孔子博物館館藏豐富,擁有各類館藏文物70多萬件,聞名於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來直至1948年的30多萬件孔府私家文書檔案、宋代以來4萬多冊善本古書、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飾以及大量與祭祀孔子有關的禮樂器等。

  博物館如何有新表達?記者發現,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這裡的文物正有著新的演繹方式——

  “‘仁’和‘禮’的關系是什麼?”“你怎麼看待‘以德報怨’這一做法?”

  在孔子博物館的“夫子答問”互動展區,12歲的青島游客王子軒指尖輕點觸控屏,與孔夫子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時空的“問答”。隨著屏幕用AI合成的聲音給出答案,王子軒興奮轉身,雀躍拍手:“媽媽快看,我和孔爺爺對話啦!”

觀眾在孔子博物館體驗“夫子答問”互動裝置。孔子博物館供圖

觀眾在孔子博物館體驗“夫子答問”互動裝置。孔子博物館供圖

  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碼古老文明的一把鑰匙。孔子博物館開展文物數字化傳承,以高科技為手段,採用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的表現手法,讓文物變得可觀、可感、可體驗,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

  點擊觸控屏幕,便能了解明代衍聖公的朝服、公服、常服、吉服和日常家居便服﹔互動屏上,可以查詢祭祀孔子時用到的各種樂器﹔戴上耳機聆聽樂器聲音,還可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本以為博物館會有些嚴肅和枯燥,未曾想出乎意料,數字化的應用、年輕化的表達著實有趣,在寓教於樂中邊學邊玩、受益匪淺。”來自濟南的游客蔡月嬌深有感觸,“我仿佛看到了動起來的儒家文化,打破了遙遠的時空距離,走進了孔子的世界,感受到儒家思想的生生不息。此行收獲滿滿,我內心深受觸動,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尼山新境:邂逅詩意慢生活

  驟雨初歇,車行山水間,仿佛一頭扎進油畫世界:尼山諸峰層巒疊嶂,孔子湖碧波瀲灩。

  “我覺得一生中至少應該來一次曲阜,來一次尼山。當我真切地站在這裡,站在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心中無法平靜,有一種被磁吸、被震撼的感覺。”來自香港的游客彭成雲說。

  尼山由20多座山頭組成,主峰海拔高300余米,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聖諱,故名尼山。相傳孔子父母曾經向尼山神祈禱而生孔子,此山因此名揚海內外。這裡林木茂盛,是一處名副其實隱在山野間的文物“寶藏”。

  尼山之南,一座儒家文化新地標——尼山聖境拔地而起。尚未踏入景區大門,一座巍峨壯觀的孔子銅像已映入眼帘,背倚青山,遠眺碧水。

  孔子像東側,大學堂赫然屹立。漫步其間,精工細作的“尼山六景圖”屏風、精雕細刻的龍首隔斷、富麗堂皇的藻井天花板……皆顯巧工匠心。

  “大家看,眼前就是一步一階的‘大學之道’,寓意勤學上進、登階祈福,象征孩子學業、成人事業可以腳踏實地。”順著講解者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階梯盡處,可見“高山仰止”四字。

  沿著大學之道來到二樓仁廳,穹頂之下,《天下歸仁》燈光秀將儒家文化故事化作流動的光瀑﹔“手讀論語”體驗區,游客正襟危坐,手持毛筆,伏於桌前,臨摹《論語》章句……

  “仁廳兩側分列義廳、禮廳與智廳、信廳,各展廳特色鮮明,與仁廳一並展示了儒家的五常之道。”跟隨講解者的步伐,走進仁廳一側的七十二賢廊,30組栩栩如生的泥塑映入眼帘,演繹著與72位賢者有關的典故故事﹔游覽尾聲,觀一場《金聲玉振》表演,自擊鐘始,以擊磬終,感受孔子跌宕傳奇“由凡入聖”的一生。

  “走進大學堂,就像走進了中華文化的聖殿,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是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所感動和鼓舞啊!”青島游客杜鵬飛說。

  夜幕深沉,一輪明月高懸,尼山化作光影的劇場。霎那間,投影輝映,燈光、水幕、噴泉、焰火、無人機共同組成震撼的夜游表演。四隻火鳳凰結伴盤旋,《論語》的誦讀聲在耳畔響起,科技與文化在這一刻交融。

尼山腳下,聖水湖畔,數百架無人機在夜空中翱翔,不斷變換出“鳳舞尼山”“周游列國”“尼山皓月”等圖案,用光影科技表現傳統文化。尼山聖境供圖

尼山腳下,聖水湖畔,數百架無人機在夜空中翱翔,不斷變換出“鳳舞尼山”“周游列國”“尼山皓月”等圖案,用光影科技表現傳統文化。尼山聖境供圖

  “傳統文化在這裡不是標本,而是跳動的火焰。”來自臨沂的游客潘小雅在朋友圈寫道,“在這裡,我看到了偉大的過去,更能展望輝煌的未來。”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3月20日 11版)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