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承人
杜玉珍:演繹梆子韻 傳承文化魂

山東梆子起源於清初,是秦腔、晉劇與山東本土文化交融的結晶。從田間地頭的歡歌,到登上正式的舞台,歷經300余年歲月沉澱,在齊魯大地的文化沃野之上,山東梆子以其獨特的唱腔、豐富的劇目和濃郁的地域風情,成為山東文化的鮮明標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藝術家們的堅守與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一級演員,杜玉珍,正是這一傳統藝術的堅定傳承者。
梨園堅守綻芳華,非遺傳承譜新章
從初出茅廬到憑借《運河老店》斬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獎,杜玉珍用精湛的演技將山東梆子的獨特魅力展現給全國觀眾,讓觀眾領略到這門藝術的深厚底蘊,為山東梆子的傳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作為人大代表,杜玉珍深知,山東梆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與發展是每一代人的責任。
然而,山東梆子的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受多種因素影響,前些年,戲曲市場一度萎縮,山東梆子也陷入低谷。“當時劇團演出減少,很多演員轉行,但我從未想過放棄,我堅信這門傳統藝術有獨特魅力,隻要我們用心去傳承,就一定能讓它重煥生機且經久不衰。” 杜玉珍說,“2008年,山東梆子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轉企改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為劇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也更堅定了傳承的決心。”
近年來,杜玉珍和劇院團隊深入挖掘具有山東特色的歷史人文資源,在繼承的基礎上,創作了《孟母》《夢圓黃河灘》等精品劇目,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並獲得了不少獎項。此外,劇院還堅持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送戲進農村、進社區,讓山東梆子走進千家萬戶。“在舞台上,我每次看到台下觀眾們充滿期待的臉龐,聽到他們對戲曲的由衷喜愛和贊美,我就感覺一切付出和堅持都是值得的。”杜玉珍深情地說。
古韻新聲融巧思,創新發展繪新篇
在傳承的同時,杜玉珍不斷積極探索創新。她認為,傳統戲曲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立足並發展,就必須與時俱進。為此,她在保留山東梆子傳統韻味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表演中,創造出“婉約派”風格,以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賦予了這門古老藝術新的生命力。“文藝作品貴在反映人民心聲、展現時代風貌,要堅持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以精品力作唱響時代主旋律。”杜玉珍說道。
在新編大型山東梆子近代戲《竹竿巷》中,杜玉珍擔綱主演,全劇立足運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將山東梆子與魯西南的竹竿舞、行船調等完美融合。2024年,該劇榮獲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杜玉珍個人也榮獲了優秀演員獎。
受此劇啟發,杜玉珍想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文旅相融合發展。一方水土滋養一方風物,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時代,研學游能為非遺項目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議案,建議探索出台相應政策,建立非遺研學游資源庫,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影響力的非遺研學基地,開發創新性、體驗性強的研學游項目,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
杜玉珍說,在非遺傳承之路上,稅務部門始終是有力的支持者,一對一專家團隊服務、點對點精准宣傳輔導、面對面疑難問題解答,實打實地助力劇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劇院每年推出200余場演出,稅收優惠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杜玉珍感慨道,“精細服務、簡化流程,稅務力量猶如堅強的后盾,在政策與服務方面為傳承非遺提供支持,讓劇院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非遺傳承事業中。”(劉暖 李正偉 張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