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濰坊安丘把文化書院打造成群眾家門口的精神家園

2025年03月19日10:27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文化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獨樹一幟的教育殿堂,承載著千年的文化積澱與學術創新的輝煌歷程。安丘市在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上,深耕文化沃土,整合優質資源,聚焦民眾需求,以創新為筆,以匠心為墨,一座座既有“質”又有“料”的文化新書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滋養,開啟了安丘市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深掘文化底蘊,鑄就特色書院典范

文化內涵,乃文化書院建設的靈魂所在。安丘市的每一座文化書院,均深度融合了歷史、民俗、藝術、時尚等文化精髓,使之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安丘子牙文化書院,以其獨到的教育視野,創新性地將傳統國學教育融入書院日常,為青少年精心開設了國學講堂,讓孩子們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目前已有100多名學生參與到國學課堂中。此外,子牙文化書院還匠心打造了智樂學堂、子牙書房、青年夜校、家長學院、長者樂堂等五大特色版塊,為社區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輝渠社區的有子書院,為紀念孔子高足有若在安丘的講學盛事而得名,書院採用“圖書館+書院”的創新服務模式,設置了圖書閱覽室、儒學講堂、書畫室、古琴室等多個功能區,藏書14000余冊,常態化舉辦圖書閱讀、書法、剪紙、儒學講堂、共富課堂等興趣班,極大地滿足了周邊民眾的文化需求,參與人數累計超過3000人次。

創新建設模式,提升服務品質高度

在文化書院的實踐探索中,創新建設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安丘市以“書院+”的創新模式,巧妙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教育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推出了非遺傳承、藝術創作、心理健康等多元化課程,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年齡段的文化服務體系。

頤樂學院將文明實踐所與設施、活動、人員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桃源書房讀書社,自讀書社成立以來已舉辦超過30場閱讀交流活動,吸引了近2000名讀者參與。定期邀請金砂、扒繡、剪紙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每次活動平均吸引超過100名觀眾,極大地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院內,文化長廊、雷鋒服務驛站、籃球場地、瑜伽室、電影院等多功能活動場所等一應俱全,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學習充電的理想之地。富華社區文化書院,設有一站式服務大廳、職工賦能教室、理論宣講室等九個特色功能區,常態化開展心理講座、書法研習、茶藝交流、紅色故事宣講等活動,年均舉辦活動超過50場,惠及居民超過3000人次。特別是設立的“四點半學校”,為家長接送孩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眾多孩童構筑了一個溫馨的課后課堂。

推動文化傳承,助力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書院建設的終極願景,在於推動文化傳承與助力社會發展。

安丘市通過文化書院的建設,不僅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還有效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幸福裡社區文化書院,精心打造了“非遺在社區”文化服務品牌,內設東路大鼓、剪紙、鉛筆畫三個非遺工作室及圖書閱覽室、翰墨坊書畫室,定期開展本土非遺技藝傳承、展演等活動,並定期為民眾提供非遺培訓,自非遺學堂建成以來已組織開展各類非遺培訓活動100余場次,累計參加人數達20000余人次。社區以文化書院為紐帶,緊密結合文明實踐、基層網格治理、議事協商制度,精准排摸民眾需求,以“小切口”實現基層“大治理”,有力增強了社區凝聚力,營造了一個安定祥和、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三合社區文化書院,以“合文化”作為書院精神圖騰,設立“鳶都輕騎兵”驛站,24小時向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開放,開展圍棋、書畫等公益項目,並組織民間文藝團體在傳統節日期間廣泛開展戲曲、愛國歌曲、民族舞蹈等文化活動。

同時,書院以超然書房、安妮書屋為載體,每周六舉辦“合”伴成長青年子女讀書會,已累計舉辦超200場次,吸引了社區周邊1000余名青少年參與。書院還巧妙設置了春暉微家、青春悅坊、金秋驛站等功能室,使之成為傳播文化新思想、弘揚文化新理論的重要陣地。此外,書院還積極參與扶貧助學、扶老助困等社會公益活動,累計捐贈物資價值超過10萬元,充分展現了其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書院的社會形象和影響力,更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文化書院的建設,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未來,安丘市將繼續以文化書院為平台,進一步深掘文化底蘊,創新建設模式,推動文化傳承與社會和諧發展。通過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安丘市的文化書院將更好地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和重要支撐。(陳陽)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