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 安丘市打造農產品數字檢測體系 “雙碼”助力農民增收

安丘市打造農產品數字檢測體系
“雙碼”助力農民增收
趙永新 鄭 暉
初春的晨光中,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凌河街道匯海生態農場內車來車往,貼有“質量安全碼+生態原產地碼”的西紅柿正在打包裝車,將以高於市場40%的價格出現在各大商超貨架上。
“這是我們的‘數字通行証’。”農場負責人賈國亮手機輕掃質量安全碼,產品信息、檢測記錄、信用等級等馬上呈現。在安丘,13萬多生產經營主體擁有這樣的“數字身份証”。
這座年產460萬噸優質農產品的北方小城,蔬菜出口額佔濰坊市出口總量的60%,卻一度面臨質量追溯體系缺失造成的困境:出口農產品因檢測標准差異被退回,國內商超質疑溯源信息不透明而不敢進貨。安丘市農安中心主任劉炳剛介紹,2022年啟動的數字農業改革帶來轉機,“質量安全碼+生態原產地碼”構建的全鏈條數據體系成為破局密鑰。
“過去抽檢針對性不強,現在系統自動推送重點監管點位。”劉炳剛指著眼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大屏介紹,1700萬條實時跳動的數據生成動態監管熱力圖。當系統監測到異常時,工作人員手持終端立刻接收定位信息,取樣、掃碼、檢測數據同步“上雲”,關聯主體的電子安全碼則會動態更新。這種“數字制導”監管模式,使安丘農產品國內外雙標合格率持續穩定在99%以上。
該平台還收錄了全球52個國家1260項出口標准。“過去拓展新出口市場需要重做認証,現在隨時都能查詢對應標准,我們的合規產品能快速切換國際市場。”山東三濤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澎濤說,依托標准比對數據系統,企業銷往歐美的毛豆訂單量激增30%。
“生態原產地碼真是溢價法寶。”安丘市金塚子鎮北南戈村泊洋生態農場內,村黨支部書記孫瑞春算了一筆賬,“雙碼”大桃每斤溢價22.6%,九成收益歸農戶,村集體每年增收超百萬元。
“農場數據接入中檢全球商品追溯雲平台,土壤指標、檢測記錄等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數字檔案。”劉炳剛說,“這些認証產品通過我們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專屬渠道進入高端市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類產品獲得生態原產地認証,15家生產經營主體接入數據平台。”
質量安全碼筑牢消費信任,生態原產地碼開啟高端通道,國際標准庫消除貿易障礙……如今,安丘這座內陸小城以日均150個標准櫃的農產品出口量領跑山東,高端農產品溢價率達25%。“今年我們將升級農業大數據平台,通過‘雙碼’認証釋放數據倍增效益,助推安丘農產品走向高端市場、賣上好價錢。”安丘市市長喬日升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7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