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海英才 攬八方良將 海右人才在強省會建設中競相閃耀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區域發展中關鍵領域、重要行業、重大產業中的“關鍵變量”。近年來,濟南市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會戰略,深入踐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聚力打造“天下泉城 人來無憂”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形成了“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
“筑巢引鳳”
搭建一流引才聚才平台
3月20日,“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中國·濟南第三屆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將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00多家單位帶來3萬余個優質職位。連續三屆高規格舉辦人才招引大會,濟南以滿滿的誠意,熱情迎接海內外人才,共赴春天的人才盛會。
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是全市“一節一賽、一會一禮、一校一行+海右人才傳播矩陣”的“6+1”招引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走出去+請進來”招引人才的重要舉措。
在第二屆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現場,作為高層次人才代表的戴子憶發表了自己在濟南的奮斗感言,“對於我來說,濟南極具吸引力,特別是對於我們的研發項目來說,有很多政策和機會來支持成果轉化。”來到濟南后,戴子憶與團隊的研發項目——“高性能透明導電納米銀環”,通過創業大賽脫穎而出,收獲了政府的科研項目資金支持,並吸引了相關企業的投資。該科研項目應用在大型觸摸屏中,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制約,能夠解決柔性屏幕方組不均勻以及成本高昂等現實問題。
“濟南是一座特別和諧的城市,它既有江南般的景致,又有眾多高新技術產業,既宜居又有利於事業發展。對我來說,一切都恰到好處。”戴子憶說,用“我在濟南剛剛好”這句話來表達她的感受,尤為貼切。
像這樣高標准的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去年濟南還舉辦了兩屆,吸引了海內外超10萬名人才到場,碩博高層次人才佔比達到50%,戰略人才力量正在濟南加速集聚。
去年9月,濟南首次以城市之名、用最高規格為新邁入大學的學子們舉辦開學典禮。
為什麼選擇濟南?“我的姥爺和我的媽媽都是山大人,我是第三代山大人,這使我對濟南有著非常獨特的感情。會上發布了許多關於青年的政策,讓我感到了非常受尊重,心裡非常溫暖。希望將來的幾年能夠在濟南好好學習,爭取留在濟南,為濟南市的發展發光發熱。”山東大學大一新生鄭浩然如是說。
52所高校,近80萬名大學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他們都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數據顯示,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87.5萬人,連續3年獲評“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選2024年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人才改革實踐做法獲評“中國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30佳”。
加速釋放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源泉“競涌”而流
一台小型控制器的出現,破解了精密激光裝備的協同控制技術難題。以往,這種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掌握﹔如今,這台控制器完全採用了“中國腦”,設計研發團隊在去年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一等獎。
眼下,這支團隊已經在濟南超算中心安家。而提到第七屆雙創大賽,有一個數字非常“亮眼”,大賽共吸引了115個優質人才項目落地。
栽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高端的人才團隊,需要高端的載體平台來承接。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正持續推進13家中科系院所建設,累計開展國家重大科研課題6項,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35項。
目前,濟南已經連續七年舉辦中國(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為人才創業提供展示舞台,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累計落地項目498個,促進人才與產業、資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發力,為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和創業機會。齊魯科創大走廊、濟南國際醫學中心、濟南大學城、濟南起步區城市科創區,13家中科系院所、1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112家省重點實驗室、7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濟南還建設了濟南創新谷等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台,為初創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了辦公場地、設備設施、創業輔導、資金支持等一站式服務。
紛紛涌入的人才成為濟南創新創業的中流砥柱,更是贏得新時代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
以“禮”相待
讓人才站上“C位”
2024年,濟南設立“海右人才日”,並舉辦第二屆“海右人才節”,進一步彰顯了這座城市對人才的尊重與渴求。對於濟南市D類高層次人才、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傳媒有限公司漫畫師丁嬌來說,這一節日的設立不僅是榮譽,更是一種動力和鞭策。
“我所從事的數字動漫設計工作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海右人才日’的設立是新征程的起點。”丁嬌表示,她將以這一節日為契機,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優勢,用畫筆描繪“濟南故事”,與這座城市雙向奔赴、同頻共振,為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貢獻青春力量。
丁嬌的故事,正是濟南與人才共同成長的縮影。在這座城市,人才不僅是發展的動力,更是城市的主人。濟南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實現個人價值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濟南的人才政策不僅覆蓋面廣,更注重精准施策。動態優化人才政策“雙30條”,制定新就業形態、哲社文體、技術轉移等5個領域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辦法,推出“人才基金”等金融支持人才企業發展十項舉措,完善“租購補”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每一項政策都直擊人才需求的痛點,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一系列舉措,為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近年來,濟南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還堅持自主培養這一人才來源的主渠道,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等,堅持向人才、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核心競爭力,讓人才鏈支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
向“新”而行的濟南,正在以誠意引進人才、以心意留住人才、以創意挖掘人才,讓海右人才在強省會建設中競相閃耀。(郝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