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濰坊經濟開發區強化知識產權賦能

專利變“紅利”,創新成果“落地生金”

喬姝
2025年03月14日13:54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剛開春兒,山東濰坊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就帶著一張專利技術需求征集單,叩響了企業大門。

“老朋友來了!”在山東光大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經過一番交流“把脈”,企業需求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高校、科研院所專利盤點系統”,精准匹配高校資源。

專利轉化是推動創新成果落地、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公司專利產品佔銷售收入的75%,產學研合作佔三分之一。”光大技術負責人蔣積良介紹,公司與高校合作的減震器產品已能替代進口,4月將小批量供貨,並計劃申報專利。

借助國家級平台,濰坊經濟開發區搭建高校與企業創新橋梁,推動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目前,已征集企業需求17項,指導康華生物、富源工控等企業從中國藥科大學、魯東大學等受讓多件專利。

濰坊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在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服務指導。王萌 攝

濰坊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在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服務指導。王萌 攝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和專利轉化的核心力量,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近三年來,山東康華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華生物)成功獲得46項發明專利授權,依托這些專利研發推出20余款創新產品。其中,磁微粒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憑借卓越性能,贏得市場廣泛認可。

“這些技術成果的轉化,不僅為公司創造效益,更在業界樹立了品牌形象。”康華生物董事長楊致亭表示。依托自主研發、原始創新,康華生物知識產權保護覆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2023年,康華生物上榜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千企百城”名單。有了專利技術加持,大大小小的訂單接踵而至。

企業專利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升級,政府不僅“搭橋鋪路”,還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授權的發明專利、成功注冊的商標都有資金補貼,醫療器械注冊及再注冊費用、第三類醫療器械及產品產業化等都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極大減輕了公司成本壓力。”康華生物經理范文翠算了一筆賬,公司累計獲得各類政策獎補資金150余萬元。

為助力企業搶佔市場先機,濰坊經濟開發區打出“組合拳”:定期組織專業知識產權培訓、安排專家一對一指導,並推動企業進行專利預審備案,將發明專利授權時間從2到3年壓縮至最快3個月。知識產權不再是文件櫃裡的“紙面財富”,化身為企業騰飛的“隱形翅膀”。

濰坊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在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服務指導。王萌 攝

濰坊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在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服務指導。王萌 攝

一年前,濰坊恆誠祥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擴產新上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急需短時間內注入資金支持。“投資大,抵押物不充足,我們很難再獲得新增銀行貸款。”資金不足困擾著總經理陳百東,他沒想到的是,在濰坊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管局牽線搭橋下,28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換來了銀行730萬元貸款授信,並可享受質押貼息26.6萬元。

創新成果“落地生金”,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獲得“金融活水”支持的可靠路徑。2021年以來,濰坊經濟開發區通過開展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需求信息征集工作,召開銀企對接會,上門服務,累計幫助46家次企業辦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3.4億元,申請貼息380余萬元,切實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

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的不斷加碼,為企業創新按下“加速鍵”。2019年至今,濰坊經濟開發區發明年均專利授權量逐年增加,年均增幅50%以上。截至目前,全區有效發明專利398件,高價值發明專利99件﹔商標注冊總量4236件,馬德裡國際注冊商標11件﹔累計培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4家、省梯次培育企業8家,貫標企業18家。

“服務精准、制度創新、生態構建,是我們推動知識產權工作的三大法寶。”濰坊經濟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總結道。全區以“管家式”服務解決企業專利轉化中的技術、法律、商業難題,賦予專利金融屬性實現“知產”變“資產”,推動形成“專利轉化—收益反哺研發—產業集聚”的良性循環。

專利變“紅利”,創新成果正源源不斷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