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東營:多方助力企業研發 國產採油樹扎根海底

2025年03月14日09: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看看我們的科研成果

國產採油樹扎根海底

隋中斐  山東東營

我來自山東東營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東營,這座黃河入海口的城市,是中國石油裝備產業的重要基地。這幾年,經過我們的努力,一棵棵國產採油樹從陸地到淺海,再到扎根海底,托起了向海圖強的願景。

隋中斐。受訪者供圖

隋中斐。受訪者供圖

什麼是水下採油樹?它就像油氣田井口的“水龍頭”,連接地層油氣與運輸管道,控制開採速度,實時監測生產,是深海油氣開發的“咽喉”。過去,僅少數國外幾家公司掌握其設計制造工藝,1358個精密零件、跨學科技術集成,讓國產化之路步履維艱。每年因裝備受限,數百萬噸原油在渤海海底“沉睡”。

2019年,我們決心自主研發淺水水下採油樹。但資金、人才、技術的多重壓力,讓團隊一度陷入僵局。很快難題迎刃而解,東營高新區給我們送來了“智囊團”——東營石油技術與裝備產業研究院。

研究院串聯起高校、央企和研發機構,為我們量身打造創新生態鏈:中國石油大學破解材料難題,勝利油田工程師駐廠指導,10余個專業團隊繪制1264份圖紙,編制450份技術規范……僅用1年時間,首棵國產淺水採油樹在圖紙上“發芽”。

如何把圖紙變成生產場景?油管懸挂器的加工誤差必須小於0.01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的七分之一。猶記得,我們的技術團隊三天三夜連軸轉,推翻十余套方案,最終用“微米級”精度啃下“硬骨頭”。那一幕我永遠不會忘記:零下18攝氏度的測試現場,研究院專家與工人並肩記錄數據,哈氣成霜的鏡片后,是一個個熾熱的眼神。

2022年7月,渤海錦州31—1氣田傳來捷報——國產的採油樹成功點火!海底2000米深處的天然氣噴涌而出,單井日採氣量達31萬立方米,可供約1500個家庭使用1年。

走出總裝車間,海風裹著油香扑面而來。最近,研究院的專家正與我們研討深海智能裝備方案,圖紙上的新採油樹將搭載5G模塊,實現“海底物聯網”。

以前我們追著別人跑,現在,由我們自己定義未來。

(本報記者  李  蕊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3月14日 10版)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