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地方領導
全國人大代表張百順:在服務和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展現聊城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百順。受訪者供圖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國之大者”、千秋大計。政府工作報告也將“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今年要著力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百順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介紹,聊城市傍河而生、因河而興,是黃河下游重要支點城市。黃河不僅是聊城的母親河,更是聊城發展的生命線,大體上可以用“458”來概括:年均引黃水量佔全部供水量的40%以上,提供了50%以上的生產生活用水,灌溉了近80%的耕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依托。
“保護黃河義不容辭,落實戰略責無旁貸,必須要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立足地方實際,發揮特色優勢,找准發展定位,下好生態保護‘先手棋’,答好高質量發展‘必答題’,努力在服務和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上展現聊城擔當、作出聊城貢獻。”張百順表示。
聚焦“保護治理”這個首要任務,抓好生態大保護大協同
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保護治理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張百順表示,近年來,聊城市緊抓“治理”和“修復”兩條線,堅持開展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實施源頭禁限、過程減排、末端治理全過程管控,國控、省控重點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工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裡生態長廊和北金堤水利風景區,黃河東阿段成功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位山灌區成功晉升國家水利風景區。
“聊城將緊緊扭住‘黃河水’這個核心,統籌做好水生態、水安全、水資源三篇文章。在水生態方面,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在水安全方面,加快現代水網體系建設,大力實施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補齊防汛防災基礎設施短板。在水資源方面,嚴格落實‘四水四定’,統籌做好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生活節水降損,建設節水型社會先行區。”張百順說。
塑強“產業發展”這個關鍵支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硬脊梁”,近年來,聊城市錨定工業經濟“頭號工程”,深入實施制造業強市建設三年攻堅突破行動,突出“四化”帶動、“五鏈”融合,產業能級持續提升,連續三年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有色金屬、農副產品加工2個產業突破千億規模,綠色化工、綠色建材、黑色金屬等3個產業超過500億,3個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聊城將深入實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以產業‘四個重塑’為牽引,以大產業、大園區、大項目、大企業、大平台‘五大提升行動’為關鍵抓手,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張百順表示,要加快產業格局重塑,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齊頭並進,健全“鏈長+鏈主+鏈創”協同機制,打造“453X”現代工業體系,重點抓好有色金屬跨國合作、聊城化工產業園擴區等一批百億級延鏈強鏈項目,依托有色金屬、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優勢和資源,啟動建設新質生產力產業園、低空經濟產業園,超前布局具身智能、航空材料、儲能氫能、生物制藥等未來產業,塑造現代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要加快產業動力重塑,推動研發機構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躍升,引導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產業化應用﹔加快產業模式重塑,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強化算力基礎設施及產業數據平台建設,在軸承、電纜等行業應用推廣垂直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加快產業生態重塑,重點提升政策供給、主體培育、園區提升、要素配套水平,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質生態”。
錨定“綠色低碳”這個鮮明導向,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聊城市錨定“雙碳”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生態等重點領域向新向綠轉型,成功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全市單位GDP能耗較“十三五”末下降22%,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比超過30%,鐵路貨運量比重達到15%左右。
“聊城市將從全生命周期控碳降碳入手,抓‘源頭’控碳,深入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努力構建風、光、地熱等多能互補的新能源格局,增強綠色能源供給能力﹔抓‘過程’減碳,加快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和設備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張百順表示,同時,依托聊城市建設的全國第三家國家碳計量中心,加快構建有色金屬、化工等重點行業碳計量體系,為黃河流域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提供有力支撐。抓“末端”降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將“零碳”理念融入規劃、建設、管理等全過程,梯度建設一批低碳、零碳園區。
放大“雙向開放”這個最大變量,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近年來,聊城市堅持經濟開放和城市開放雙向發力,全市外貿實績企業突破1400家,魯西國際陸港成功獲批聯合國國際港口代碼,正式成為國際運輸始發港和目的港,以中通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覆蓋62個國家和地區﹔與北京市朝陽區、海澱區建立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與河南省濮陽市等地聯手打造魯豫毗鄰地區合作新樣板,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正式啟用,國際友城“朋友圈”擴展至19個國家、35個城市。
“下一步,聊城市將著力構建內外聯動、陸海統籌、雙向開放格局,全力服務山東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張百順表示,在合作機制上,按照“發展一盤棋、治理一條線、市場一體化”的思路,與毗鄰地區加快交通互聯、產業互融、生態共治,努力在跨省合作發展上蹚出新路子﹔在開放平台上,加力提速聊城機場、2條高鐵、4個內陸港進度,推動“國際陸港+保稅物流中心+綜合保稅區”一體化發展,著力構建空港、高鐵港、陸港“三港聯動”大通道,努力打造輻射冀魯豫的黃河下游區域物流樞紐。同時,持續完善中國-太平洋島國氣變合作中心這一國家級平台功能,在服務好國家外交戰略的同時,進一步打響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