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沂河新區:土疙瘩裡養出“金疙瘩”

臨近驚蟄,休眠了幾個月的蟾蜍,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懵懵懂懂地睜開眼睛,蹦蹦跳跳地尋找水域產卵。灰不溜秋的身影跳躍在土地中,憨態可掬,甚是可愛。這一生機盎然的場景出現在臨沂沂河新區朝陽街道密家村王士波的魯盛蟾業養殖場裡。養殖場水渠中一條一條的卵帶,預示著王士波的生財路又重新開啟了。
“蟾蜍也能賺錢?”這是密家村村民對王士波開養殖場時最初的疑問。隨著“金蟾”業在村裡落地生根,且變得小有名氣之后,村裡的群眾終於相信“蟾蜍”真的能變成“金疙瘩”。
中華蟾蜍,全身都是寶,市場需求旺盛,再加上蟾蜍對棲息環境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強、生長周期短,易於進行人工飼養和繁殖。王士波就是因為看到了蟾蜍的創業市場前景,才下定決心養殖蟾蜍。他一邊學技術和管理,一邊在密村籌建養殖基地建設。“這個蟾蜍養殖沒有污染,養殖好了還能帶動村民致富,村裡也積極地幫助村民流轉土地。”密家村黨支部書記密加強說。
密家村經過不斷地摸索,養殖場已經形成了科學的養殖方法和管理模式,實現了中華蟾蜍的規模化養殖。王士波還利用養殖區探索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實現一田多收。利用蟾蜍喜歡陰暗潮濕環境這一特性,在養殖區內空余場地種植胰島果中藥材,還與大豆、玉米、蔬菜、蓮藕等農作物套種,蟾蜍的糞便還可以為中藥材以及農作物提供增長,既為蟾蜍提供天然的棲息和遮陽場所,又創造了一個生態平衡的養殖環境。
“你這個比種地多掙多少錢?”面對群眾的疑問,王士波算了一筆賬:“農作物一年兩季,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等,也就3000多元,而養殖蟾蜍一畝地就有1-2萬元的收益。現在我們的中華蟾蜍已經實現大規模養殖,全程技術指導加活體蟾蜍通收,還與藥廠直接對接銷路,打消了養殖戶的養殖疑慮,不僅實現了個人增收,還帶動帶領周邊縣區養殖戶家門口創業增收。”
小蟾蜍帶來大財富。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些年,臨沂沂河新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推進特色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王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