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約率連續100%!山東碳市場交易活躍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於3月4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落實“雙碳”目標,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情況。新黃河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24年,全國碳市場已運行三個履約周期,每個履約周期應履企業全部完成履約,履約率均為100%。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福棟介紹,山東作為重化大省、燃煤大省,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決完成“十四五”碳強度下降目標、碳市場履約等任務,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管理模式,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2024年,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連續四年優秀,全省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雙碳”行動取得“四個顯著提升”。
制度牽引力顯著提升
山東省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出台並實施重點領域配套工作方案,從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多領域穩步推動節能降碳。2024年7月,全國首個省級“兩高”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進一步修訂,繼續為全省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和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碳排放要素保障,服務70余個項目減少碳排放量700余萬噸,在確保“兩高”項目碳排放總量隻減不增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氣候效益多贏。碳足跡試點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開展城市、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和標識認証、數據質量計量支撐等試點工作,為鋼鐵、輪胎、紡織等重點行業全流程降碳提供支撐。實施《山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35》,會同氣象等部門開展碳監測試點等工作。威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入選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4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和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扎實推進。
市場驅動力顯著提升
山東省充分利用碳市場調節機制,推動全省煤電行業整體碳排放管理水平提升。截至2024年,全國碳市場已運行三個履約周期,我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總計300余家,企業數量與履約量分別佔全國的1/7和1/10,每個履約周期應履企業全部完成履約,履約率均為100%﹔碳排放配額累計買入量1.01億噸、成交額58.32億元,累計賣出量1.33億噸、成交額84.72億元,交易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積極推進國家核証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煙台海陽市海上風電項目成功登記全國首個新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項目,棗庄山亭區碳匯造林項目、威海市海上風電項目已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及信息平台完成公示。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充分利用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省部共建平台,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相關工作,每年開展攜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對話會。配合生態環境部舉辦多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研討班。聚焦長島國際零碳島嶼建設,支持煙台扎實開展零碳示范場景建設,爭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樣板。2024年11月,山東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中國角與生態環境部共同主辦了“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發布會”,得到了廣泛響應。這是山東省首次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向世界發出倡議,展示了我省零碳島嶼建設理念,促進了山東省與小島嶼國家的合作交流。
社會共建氛圍顯著提升
“人人減排、人人受益”的碳普惠機制進一步完善。2025年1月,省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山東省碳普惠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在試點方法學管理、減排量核算、交易和消納等方面進行了統一規范,進一步推動全民低碳行動,激活社會減排活力。在省級層面,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通過“碳惠山東”平台打造“公共機構碳小惠”子系統,已實現123家省直機關單位碳賬戶和1.3萬個個人碳賬戶注冊,開發了大型活動碳中和、零碳會議、綠色回收等9類低碳應用場景。地市層面形成多點突破:濟南、青島等5市建成市級碳普惠平台,日照市“碳惠日照”小程序創新推出了綠色機關、零碳校園等22個場景,吸引11萬市民參與,累計完成57萬次減排行為﹔青島、威海兩市分別在低碳出行和海洋碳匯領域開展方法學創新研究。全省已形成“省級統籌+地市創新”的立體化碳普惠發展格局。
2025年,山東省將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遵循國家總體部署,積極穩妥推進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在碳排放強度控制基礎上,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趙璐)
來源:新黃河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