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春耕忙 “齊魯糧倉”繪新篇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齊魯大地的廣袤田野上,隨著氣溫回暖,春耕備耕工作已全面展開。從菏澤巨野的“三網融合”到濱州鄒平的“智慧農田”,從沂水縣的糞肥生產線到成武縣的“魚菜共生”模式,一場科技與人力協同的春耕交響曲正激蕩著齊魯大地。
智慧監測系統精准“把脈”農田
在鄒平市明集鎮的春耕現場,技術人員輕點手機屏幕的操作,正悄然改寫千年農耕文明的面貌。“過去春管主要靠經驗,現在有了這個平台,我們可以實時掌握農田情況,精准施策,效率大大提高。”隨著智慧農業平台數據的實時傳送,土壤墒情、病虫害監測等關鍵指標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這種轉變並非偶然——今年明集鎮全面推廣的智慧農業系統,通過在田間布設各類傳感器,構建起涵蓋土壤、氣候、病虫害等多維度的監測網絡,為科學化春管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巨野縣農技人員利用無人機實時監測小麥苗情、墒情及病虫害發生情況。翟天宇攝
視線轉向菏澤巨野縣章縫鎮的高標准農田建設現場,科技賦能的創新實踐同樣令人矚目。在廣袤的田野間,164眼智能化機井配備遠程控制系統,猶如地下星羅棋布的神經元﹔65.6公裡PE管道編織成“地下動脈”,4.38公裡高壓線路與42.93公裡低壓線路構筑起電力神經網。特別建設的智能信息化平台,可實時監測墒情、控制灌溉,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30%以上。“現在澆地就像用自來水,插上電卡就能搞定。”村民商海全的話語,生動詮釋了科技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綠色循環技術助力生態農業
在臨沂市沂水縣宏昆家庭農場的有機肥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運送肥料的車輛穿梭不停,糞肥生產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我們一天能生產一千多噸糞肥,主要銷往海南、福建和浙江等地。”農場負責人王強介紹說。這是沂水縣積極推廣糞肥還田技術,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綠色循環技術不僅解決了畜禽糞便污染問題,還為農作物提供了優質的有機肥料,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技術員黃福現場展示“魚菜共生”模式。韓娟攝
在菏澤市成武縣永昌街道的溫室大棚裡,成群的鱸魚在水中游弋。技術員黃福現介紹:“養魚池和蔬菜架之間,由管道相互連接,循環的水既能養魚,又能種菜。”魚兒產生的排泄物經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成為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而蔬菜則通過根系的過濾作用,淨化了水質,為魚兒提供更加清潔的生活環境。這種“魚菜共生”模式不僅實現了“零化肥、零農藥、零換水”,還讓芹菜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顯著提升,市場售價高出普通產品30%,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加入生態種植行列。綠色循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正推動著生態農業不斷發展,讓農業生產更加綠色、環保、可持續。
人才與裝備協同激活農業“新動能”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今年2月份,山東農業農村部門啟動了2025年“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暨全省冬春農民大培訓活動,充分發揮全省農業技術推廣、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和產業技術體系重要支撐保障作用,組織動員省、市、縣、鄉四級1.8萬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產業體系專家,開展農業生產大指導、技術技能大培訓、專業服務大幫包,集體行動、集中攻堅、凝聚智慧、靶向施策,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
在沃盛農業土豆種植示范基地,聯合播種機開展“五合一”作業。劉文法攝
與此同時,現代化的機械裝備讓春耕生產變得更智能、更高效。在臨沂市羅庄區冊山街道沃盛農業土豆種植示范基地,6台聯合播種機在佔地2200畝的土地上同步開展“五合一”作業,涵蓋播種、施肥、鋪膜等工序。通過“訂單農業+標准化生產”模式,昔日分散的農田已蛻變為智慧農場,全程機械化率突破90%。“機械臂代替老把式,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點。”技術總監李輝煌指著正在作業的智能農機介紹,“傳統人工日耕兩畝已是極限,如今機械每小時就能完成,配合水肥一體化系統,畝均增收可達20%以上。”今年示范基地預計產出6600噸優質土豆,首年即可創造220萬元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持續增長,達到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一,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在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科技之光正照亮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擦亮了“齊魯糧倉”的金字招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