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記“老把式” 初探大棚西瓜種植路

走進東平縣彭集街道設施農業流澤片區,一排排暖棚整齊排列,涌動著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在這裡,書記、黨員帶頭干,干群一心干產業的勢頭,點燃了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曾經寧靜的鄉村,正向著更加繁榮的未來大步邁進……
馬勝利是馬流澤村剛上任的“新書記”,也是種棚的“老把式”。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建設了50余畝暖棚。馬勝利說,“上任以后,我看到我們村有發展大棚的經驗,但是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跟街道去濰坊、濟寧等地考察后,我堅定了要把棚種出規模、種成產業的想法。街道也大力支持,幫助我們把棚建在了村口。”
棚有了,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此,群眾都持觀望態度。馬勝利帶領村干部挨家做工作,效果都不盡人意,群眾反映的種植技術難、啟動資金少、效益不確定等問題,讓他堅信隻有身先士卒才能折服群眾。於是,他組織召開黨員會議,確定了由他出資,合伙人出力的合伙模式。一句“賠了算我的,賺了大家一起分紅。”吸引著1名黨員、2名群眾一分錢不掏,成為了“股東”。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扑下身子干。棚建好后,馬勝利立即整地、施肥,種上了3個暖棚西瓜和2個暖棚的聖女果。
西瓜坐果管護期,是馬勝利最繁忙的時候,每天凌晨5點他就起床來到棚裡和村民們一起打杈、授粉,為西瓜創造更好的生長條件,確保西瓜如期上市。從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他都呆在棚裡,熱、苦、累都沒能把他趕出棚。
“種棚絕對是個技術活,要結合土壤、水等自然條件不斷鑽研,種出來的瓜才會更甜。我們提前施撒了有機肥,並根據瓜苗不同的生長階段和生長環境,適時調整滴灌頻率和用水量,保証西瓜的生長維持在最佳狀態。看看我們這瓜,現在已經和小孩的拳頭一樣大了,再有一個多月就能讓大家吃上又甜又脆的西瓜了,到時候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馬勝利自信滿滿地說道。
種瓜,種的不僅僅是瓜,還有對村集體的長遠謀劃,對群眾幸福生活“大有前景”的展望。“等西瓜豐收后,我准備組織村民都到棚裡來嘗嘗自己村裡種出的瓜,再組織黨員和有意向種棚的群眾外出學習,帶動大家一起發展設施農業,讓更多村民致富,生活都像西瓜一樣‘甜’。”在馬勝利眼裡,一排排大棚、一株株西瓜就是增收致富的一串串希望,讓強村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馬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