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文化教育

二〇二四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武王墩一號墓等六個項目入選

2025年02月20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本報北京2月19日電  (記者周飛亞)2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在北京舉行。吉林和龍市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仙居縣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臨洮縣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江西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等6個考古項目入選。

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年代距今5萬至1.5萬年,文化層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石器原料主要為黑曜岩礫石,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早開發利用黑曜岩原料的遺址之一。第二階段石器已經採用壓制法進行剝片,是目前東北亞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採用壓制法剝制細石葉的遺址之一。第三階段最重要的發現為一塊赤鐵礦材質的石制品,上面有數道刻劃痕跡,整體神似某種動物形象,應為石質雕塑。和龍大洞遺址擁有中國長白山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年代最早、最清晰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序列,對探討東北亞史前文化演化與互動、人群擴散與環境適應等關鍵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包含了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大階段,完整跨越了整個新石器時代,以上山文化遺存為主。遺址發掘出壕溝、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場所、紅燒土“廣場”、器物坑、高等級墓葬以及溝渠、道路等遺跡,出土上山文化時期遺物400多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陶器,包括大口盆、圈足罐、平底罐、碗、杯等,形制豐富。仙居下湯遺址首次揭露了上山文化時期土台林立的新型聚落格局,是上山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遺址,為研究區域文化演變和萬年稻作農業史提供了連續性的新材料。

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首次發現史前時期三重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圍壕(溝)”,是國內已知最早的多重近方形“圍壕(溝)”結構。內圈“圍溝”內及附近區域發現數十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和多座陶窯,周圍還有石器加工作坊,凸顯出手工業生產在馬家窯社會中的獨特地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表示,馬家窯文化被發現距今已有百年,但人們對馬家窯文化僅知大概時空框架,其聚落形態、社會組織、文明進程模糊不清。寺窪遺址的發掘,對於完善馬家窯文化的年代分期譜系、深入了解其手工業狀況和對外擴散動因有重要價值。它展現了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時期的空白,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內容及模式。

周原遺址是規模最大的先周、西周時期遺址。在遺址的王家嘴區域發現了先周文化建筑帶,完整揭露兩座大型建筑,其中1號建筑超過2500平方米,是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遺址還發現西周時期的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牆,並發掘出宮城南門及大城東門。此外,周原遺址鳳雛村南宮城城牆南側的壕溝內發現了200余片卜甲與卜骨。初步辨識出甲骨文180字,內容豐富。其中一片記載著“秦人”二字的甲骨,是迄今為止對秦的最早文字記載。

武王墩一號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墓主人身份初步確定為戰國末期的楚考烈王。一號墓的棺槨所用木材上均寫有墨書文字,格式大體一致,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等級最高、內容最豐富的楚國墨書文字。一號墓出土器物1萬多件,包括基本完整的禮容器、禮樂器組合,是討論楚王喪葬禮制中“器用制度”的重要資料。禮容器中鑒定出動植物遺存,保存狀況良好,為了解楚國喪葬祭祀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料。樂器面貌與戰國早、中期高等級楚墓相比變化較大,大型組合編鐘被數量龐大的絲竹類樂器取代。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填補了楚系墓葬考古中最高等級九室墓的空白,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后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考古資料。

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2024年度發掘涉及14個遺址點,分別關注鎮區瓷業發展、原料來源產區、燃料來源產區、道路交通網絡、多元宗教信仰等方面,發掘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遺存時代從南宋晚期到近代,各發掘點均取得重要收獲。對景德鎮相關遺址點的發掘,厘清了從宋到清的瓷業手工業發展不同階段在景德鎮的變化情況,証實了宋朝景德鎮全鎮區已經存在廣泛瓷器生產,發現了景德鎮瓷器生產相關的不同人群來源及明代晚期景德鎮瓷器大規模參與全球貿易的考古學証據,進一步証實御窯技術帶動了景德鎮瓷器生產技術的整體提高。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14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