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 | 濰坊楊家埠年畫裡的新年味

2025年01月31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傳承千年 一紙萬象

年畫裡的新年味

年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供人們在過年時張貼,故名。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年畫以其喜慶歡樂的內容、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著稱,寄托著對新年的祈願、蘊含著對美好的期待,成為年文化的重要載體。

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或精致秀雅,或豪放夸張,制作技藝、題材內涵、表現手法各具特色,而在新時代又有著同樣的發展基調:守正中求創新,創新中謀發展,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綻放時代風採。

像素與畫筆交響

打開平板電腦,點開畫筆,選取不同顏色細細勾勒,一棵結滿黃澄澄果子的柿子樹下,綢帶一樣的金蛇與銀蛇正在歡快地穿行。這幅《巳時如意》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杜洋為了蛇年新春而創作的新作。

電子版的畫稿修改到滿意后打印到紙上,杜洋將紙張搓薄反貼到梨木板上,用堅韌的拳刀勾勒出柔軟的線條。

杜洋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桃花塢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從事這項技藝已有20年。在她看來,這項非遺技藝要在變與不變中實現守正創新——不變的是原材料、刀法、細膩的線條,以及淡雅色彩背后的吉祥寓意及文人氣質,變化的則是用平板電腦、電子畫筆等輔助手段,讓古老技藝的表現形式精益求精。

同樣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探索嘗試“非遺+數字藏品”,推出的數字藏品《仕女游春》《海河繪》,讓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傳統非遺技藝煥發新生。

其中,《仕女游春》作為館藏經典年畫作品,化身為限量發售的數字版權藏品,一經上架,即被搶購一空﹔《海河繪》則是由楊柳青畫社年輕一代傳承人手繪的年畫長卷,運用楊柳青年畫的色彩表達方式和造型原則記錄天津海河沿岸重點景觀,展現天津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生態文明、文旅融合等嶄新面貌。

古韻與潮流碰撞

在多數人的印象裡,年畫在農歷新年時張貼於門前,樣式多是門神、胖娃娃、灶王爺等。但在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乃東的和興永畫店,年畫樣式多姿多彩,《丹鳳朝陽》《年年有魚》等幾款縮小版的年畫作品格外吸睛。

“老版新刻,制成小年畫,裱進相框裡,可當裝飾品,很受年輕顧客歡迎。”楊乃東說,與常規年畫相比,縮小版年畫的畫、刻、印都更難,但結合年輕人需求,推出符合時代審美的作品,才能讓年畫永葆生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各地年畫開始嘗試結合現代元素、當下熱點,多元年畫產品被貼在牆上、擺在桌上、懸在門前,融入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桃花塢木版年畫就已然成為“蘇式生活”的重要象征——年畫元素頻繁出現在絲巾、服飾、冰箱貼、杯墊、書簽等生活用品上,也積極融入了年輕人喜歡的動漫、游戲等數字文化產品。

楊柳青畫社成立了創研發展部,抽調80后、90后人員組建團隊,主攻年畫創新和文創產品開發,依據娃娃抱魚形象完成萌版熊貓和十二生肖系列創作,設計融入年畫元素的系列自媒體表情包、扇面、帆布包、冰箱貼。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楊柳青畫社的年輕創作者拿起筆,讓年畫中的胖娃娃也穿上滑冰鞋、滑雪板,享受冰雪運動的樂趣。

楊家埠木版年畫積極開展跨界聯動,2023年《原神》游戲發布《流光拾遺之旅》木版年畫非遺紀錄片,展現了楊乃東用木版年畫還原“五夜叉”的過程,讓非遺技藝與年輕人產生共鳴。楊家埠木版年畫還與手機、護膚品等品牌合作,創作系列文創產品,並通過多種新媒體傳播木版年畫文化。

非遺與旅游融合

在四川綿竹市孝德鎮的年畫村,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綿竹木版年畫點綴著青瓦白牆,游客們沿著五彩步道欣賞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

作為綿竹年畫的發源地、傳承地,孝德鎮年畫村通過搭建“鄉遇畫裡”文創社區,以“文創社區+大師坊”為載體,建立起一套年畫產、供、銷的全產業鏈模式,帶動全村2400余人參與年畫產業化發展,村民們過上了“農忙扛鋤頭、農閑握筆頭”的詩意鄉村生活,日子越來越紅火。

此外,綿竹積極推進“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對綿竹年畫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和開發,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綿竹年畫村”,打造“畫境綿竹·年畫裡”鄉村旅游綜合體,推出藝術體驗游、歷史文化游、休閑度假游、研學主題游等6條精品年畫旅游線路,打響了“到綿竹過中國年”的旅游品牌。

蘇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桃花塢木版年畫在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在蘇州古城唐寅故居文化區,時尚酒店從年畫配色中提取靈感用於空間裝飾,開設年畫體驗館強化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在平江歷史街區,“一團和氣”館舉辦年畫非遺特展,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觀,帶動年畫作品和文創衍生品的銷售。桃花塢木版年畫通過進酒店、進景區、進街區等形式,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底蘊和吸引力,也為自身傳承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依托,整合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夢裡水鄉、夢想小鎮等6個文旅資源,打造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風箏、柳毅傳說3處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綜合性傳習中心,聯動楊家埠風箏博物館、楊家埠木版年畫博物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窗口,打造了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觀研學、文化網紅打卡、非遺傳承旅游消費於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片區。

近年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年畫、喜歡年畫、參與傳承年畫文化,各地積極圍繞年畫開展豐富的特色活動,為年畫的傳承發展開辟新空間、注入新力量。

楊柳青畫社開設系列研學活動,發揮教育實踐基地作用,讓學生在年畫博物館上一堂集傳統文化傳承、思政、美育、勞動教育為一體的學科融合課,以情景故事引入研學活動,寓教於樂傳播傳統文化﹔蘇州市推動非遺進校園、支持傳承人帶徒傳藝、開展非遺傳承創新聯合體建設、評定工藝美術系列職稱、實施姑蘇鄉土人才培養計劃等舉措,不斷完善“愛好者—從業人員—技能人才—技藝大師”的人才培育體系,助力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傳承發展﹔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每年組織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到高校、中小學講課,讓年輕一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接待國內外游客參觀學習年畫刻版、印制,還會到國外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以年畫為載體,共筑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正如杜洋所說:“非遺熱不減,個人發展與技藝傳承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綜合本報記者龔相娟、姚雪青、李蕊、宋豪新報道)

延伸閱讀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特點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乃東介紹,楊家埠年畫形成了獨有的基本特征:一是不受自然的約束,以豐富的想象力,用概括、浪漫主義、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現主題﹔二是構圖完整、飽滿、勻稱﹔三是造型夸張、簡練、粗獷、朴實,適合廣大農民欣賞,形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30日 06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