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新春走基層丨大餅裡的“老味道”,創新中的“新食尚”

人民網記者 劉祺
2025年01月26日08:4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歘歘歘”,伴隨著鏟子的摩擦聲和扑鼻的香氣,一張張10厘米厚的金黃飽滿大餅新鮮出鍋。

1月23日,記者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一家傳統大餅作坊,熱氣騰騰的景象扑面而來。師傅們熟練地揉面、擀面、攤餅,動作一氣呵成。面團在他們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不一會兒就被擀成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烘烤,大餅在鍋中迅速成型,變得外硬裡軟,表面呈現出金黃色的誘人色澤,散發出濃郁的麥香,讓人垂涎欲滴。

王言眾運用長杠子巧妙地壓制面團。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王言眾運用長杠子巧妙地壓制面團。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我們家做大餅已經好幾代人了,這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該作坊的傳承人王言眾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自豪地說,“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從配料到火候,都得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樣做出來的大餅才地道。”

莒南大餅,當地人也稱鍋餅,以其獨有的干、脆、香等特點而聞名。作為日常主食之一,大餅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春節、中秋等特殊節點,圓圓的大餅又被作為首選的祝福禮,寓意圓滿、吉祥。

王言眾不斷翻動大餅,確保受熱均勻。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王言眾不斷翻動大餅,確保受熱均勻。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一進入臘月,前來訂購或購買大餅的客戶就絡繹不絕。“正在制作的是昨天客戶預定的25張大餅,要過年回淄博走親訪友用。”據王言眾介紹,像這樣的大客戶最近可真不少,都需要提前預訂。而每天凌晨12點,他就開鍋制作,每天38口鍋連軸轉,全家人齊上陣,一天做二三百張餅都不夠賣。

然而,傳統的制作方式雖然保証了大餅的原汁原味,但產量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為了讓莒南大餅走得更遠,當地引入了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剛出鍋大餅香飄四溢。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剛出鍋大餅香飄四溢。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以前手工一天最多做幾十張餅,現在有了新設備,產量翻了好幾倍。”王言眾笑著說,“而且,我們還通過電商平台把大餅賣到了全國各地,讓更多人嘗到了家鄉的味道。”

除了生產環節的創新,莒南大餅在包裝和營銷上也緊跟時代步伐。精美的禮盒包裝,融入了莒南的地域文化元素,成為了新春佳節饋贈親友的佳品。線上線下的宣傳推廣,讓莒南大餅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非遺的發掘和保護工作,通過深挖資源、重點培育、鍛造精品等措施,在發掘好、保護好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基礎上,活化利用非遺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和強村富民。”莒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華說,莒南大餅、高榆木梳、石雕石刻等一大批非遺代表性項目被較好地傳承發展。

大餅等待裝箱發貨。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大餅等待裝箱發貨。人民網記者 劉祺攝

春節日益臨近,山東莒南的大街小巷彌漫著濃郁的煙火氣息。在這熱鬧的氛圍中,莒南大餅的香氣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僅是當地人舌尖上的鄉愁,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生動體現。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