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作坊”到標准化工廠
建設銀行金融“面引子”助花餑餑“蒸”出好日子
凌晨1點,在威海文登金長林花餑餑工廠,總經歷林英軍正在復盤當天直播間的銷售數據,以及線下直營店、工廠店和合作企業訂單,匡算著春節前各類花餑餑單品、禮盒的備貨量。春節前的一個月,是他和工人們最忙的時段。
花餑餑,又稱“花饃”“面塑”“民間面花”,在膠東地區,每逢過年、過節,老人祝壽、新人結婚、小孩滿月抓周等重要日子,家家戶戶都要蒸上一鍋造型獨特的花餑餑,寓意著“蒸蒸日上”。2009年,膠東花餑餑習俗被列為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老家的村支書找到林英軍,提出將村裡閑置的空地拿出來當“工廠”,請林英軍幫忙經營發展花餑餑,提振村裡的經濟水平。就這樣,林英軍和愛人創立了“金長林”品牌,投資50萬元,開辟了最初的“小作坊”。
“花餑餑不只是簡單的饅頭,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需要好好傳承發揚。”土生土長的文登人林英軍對花餑餑有著深厚的感情,“連鎖企業可以遍地開花,離不開標准化生產,花餑餑也可以!”
2018年,他將花餑餑生產車間遷至佔地500多平米的廠房。並在三年裡先后投入600多萬,研究花餑餑產品質量標准、工藝流程標准、設備標准,並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証,為花餑餑標准化生產夯實了基石。
“產品的內在實力提上去了,但要想承接大訂單,還是需要有產業鏈和標准化工廠!”2021年,林英軍又投入2000萬元,在文登花餑餑孵化產業園建起了7000多方米的10萬級無菌生產車間,后續又引進研發改良的花餑餑自動化生產設備,採用人機結合的自動化生產線工藝模式,由原來十個工人一天生產3000-5000塊喜餅,提高到一天生產5萬塊喜餅。並引進了智能工廠管理系統和智能倉儲管理平台,快遞日發貨量可實現2-5萬單。
然而,企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擴大生產規模、購置新設備等關鍵時期,曾一度面臨資金短缺。“行業發展初期,特別需要資金。按照傳統的抵押方式,1套房子最多能貸50萬,根本就滿足不了我們的資金需求。這時,建設銀行向我們伸出了援手。”林英軍說。
在實地考察,全面了解了企業的經營現狀與資金需求后,建設銀行山東威海分行為“金長林”提供了300萬元的科技補償貸款。這筆資金如同及時雨,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花餑餑工廠迅速引來了多家知名企業“圍觀”,進而達成長期合作。曾火爆社交平台的海底撈“熊大熊二”饅頭、“醒獅”花饃,均由金長林花餑餑工廠供貨。
走進花餑餑的生產車間,機器的轟鳴聲和麥香發酵后的馥郁香氣交織在一起,仿佛奏響了一曲產業發展的序曲。在打包物流區內,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核對訂單、裝箱搬車,最遠的訂單將發往內蒙古鄂爾多斯。
“家人們,這一款魚形狀的花餑餑,有著很好的寓意,摸摸魚頭,吃喝不愁﹔摸摸魚尾﹔順風順水......”在企業電商基地內,主播正在熱情地介紹新春禮盒,5秒倒計時結束,剛上架的產品鏈接已被秒光。2020年3月,“金長林”開啟短視頻直播,如今已擁有粉絲26.3萬,單月最高銷售額超一百萬元。
經過七年的研究發展,金長林已成長為一家擁有先進自動化生產設備、標准化生產模式、新產品的研發及生產能力、線上線下銷售全渠道的行業標杆企業,林英軍也擔任了新一屆文登花餑餑協會的會長。
林英軍說,在企業等待“蓬起”壯大的時刻,建行注入的“金融活水”就是一劑劑“面引子”,與企業一起靜待成形,更與那發往全國各地的“花餑餑”一道,見証著每個人、每個家庭的難忘瞬間和美好生活。(魯啟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