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走近濟南網絡新農人:希望顧客找到小時候的味道
走進蔬菜大棚,體驗網絡新農人——
“希望我們的農產品被更多人看到”
本報記者 侯琳良
開欄的話
無論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還是文化藝術的舞台,抑或是社會服務的角落,都能看見青年拼搏的身影和閃耀的光芒。
2025年伊始,本版開辟“體驗”欄目,記者將走近活躍在各行各業舞台上的年輕人,親身體驗他們的日常工作,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記錄他們的奮斗身影、收獲與期盼,聆聽那些關於夢想與堅持的故事。
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濟西高科農業園,80后夫妻王寶德和李娜租下了兩個大棚,種植草莓和西紅柿。他們借助方寸屏幕鏈接網友,讓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近日,記者來到王寶德夫婦的蔬菜大棚,走近網絡新農人。
“歡迎大家,我們家是草莓和西紅柿的採摘基地,主要做免洗無農殘產品,達到了綠A標……”一張矮圓凳、一個手機支架、一部手機,茂密的西紅柿植株間,李娜嫻熟地架起設備,面對手機鏡頭,聲音響亮地說道。
李娜在西紅柿大棚裡做直播。李子悅攝
當李娜將鏡頭掃向綠葉下的西紅柿,“助播”王寶德立即摘下一顆,走到鏡頭前說,“給家人們掰一個我們的西紅柿。”
大特寫的直播鏡頭下,王寶德用手慢慢掰開西紅柿,紅粉的薄皮綻開,露出沙瓤的果肉,正中間是晶瑩剔透的心兒,充盈的汁水順著裂隙淌下,滴答滴答。
“第一次做直播的場景,歷歷在目。”李娜說,“剛開始嘗試直播時,復雜的平台規則、信號不佳的直播場地、單調的直播內容,都讓流量數據不樂觀,我面對鏡頭也有些緊張,講得磕絆,觀眾就隻有幾個人。”
聽取了李娜的經驗分享,帶著緊張,記者略顯局促地開啟第一場直播:“大家好,我是新人主播,歡迎大家來採摘基地進行體驗。”
一開口,記者就體會到直播的不易,說完短短兩句,已經拿不准下一句該接啥。
李娜見狀,趕緊接過記者的話,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到了產品亮點上。她將手機拿起來,走到蜂箱前給大家展示,語氣幽默親切,就像街坊鄰居的知心大姐,和觀眾隨意地嘮家常。
開播半小時,觀眾的互動評論也漸漸活躍起來,在李娜熱情洋溢的感染下,記者也漸漸熟絡起來。
直播間裡不少老顧客在積極地留言,“我去的次數多,連門衛大叔都認識我了。”“口感真的非常好。”……
正逐條回復著觀眾的留言,突然,手機因過熱產生卡頓,直播被迫中斷。李娜趕緊調試,不到一分鐘便恢復了直播。
李娜說,這樣中斷的小插曲時有發生,原因種種,比如手機卡頓、大棚內信號中斷、不小心違反平台規定,有時觀眾也會問出專業領域之外的問題,一時答不上來,會出現冷場。
李娜說,作為一位主播新人,仍在不斷學習的路上。
“要想做好直播,最重要的還是真誠。其次說話要有趣,不能死板,得跟大家嘮家常。再就是顧客可能是‘門外漢’,咱們專業的人要把這個專業性體現出來,但得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告訴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數場直播下來,李娜總結出了幾條要領與心得。
“希望我們的農產品被更多人看到,收獲更多知心的家人。顧客都是我很重要的家人,我並不想稱呼他們為粉絲。我希望他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小時候的味道,我想把這條路走得更遠更廣。”李娜快人快語。
方寸屏幕間,巧借直播,王寶德和李娜的新農人夢想正悄然綻放。
(李子悅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0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