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清流養成記
“扑通”一聲,深冬時節,在濟寧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出水口,水質取樣器沒入水中。提起把手上的長繩,水流沿細管流進透明塑料瓶。“看!多清。”舉起瓶身,王宏春抬頭瞇眼觀察著。瓶中水清澈透明,看不到一絲雜質。
“出水口連著老運河,水順著河道流往下游,不到兩公裡就匯入南四湖。”王宏春是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北湖度假區分局總工程師,他表示,經過濕地生態淨化后,老運河入南四湖水質穩定達標,給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上了一道安全“保險”。
王宏春(右)和同事正在進行水質取樣。人民網 喬姝攝
南四湖又稱微山湖,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這裡河湖相連、水網密布,是南水北調東線重要輸水通道。2024年底,山東省對《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進行成效評估,三年攻堅以來,流域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近年來,山東全力推動南四湖流域綜合治理,通過對污水深度淨化與生態活化,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南四湖治污淨水的創新實踐,成為守好水質安全底線的生動注腳。
看不見的污水“清道夫”
在濟寧市城區,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匯集、泵站輸送,流向污水處理廠。走進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污水分公司(以下簡稱:中山污水處理廠),看似平靜的地面下,實則“暗流涌動”。
“全封閉管網深埋地下,源源不斷地把污水送進預處理池。”中山污水處理廠技術負責人趙莎介紹,廠區承擔著濟寧城區約47平方公裡污水處理任務,以生活污水為主。
在中山污水處理廠東西中軸線上,幾個巨大的污水池頗為顯眼,池中污泥和著污水不住地翻騰,這便是污水處理的關鍵所在——MBBR(移動床生物反應器)生物反應池。
MBBR(移動床生物反應器)生物反應池。人民網 喬姝攝
把污水處理流程比作一輛汽車,生物反應池就是引擎。池中的活性污泥上,附著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正不斷地“吃掉”水中的有機物,使污水得到淨化。
除了活性污泥,微生物還有另一個“家”。隨著污水涌動,許多黑色懸浮物在池中上下起伏。“這是我們給微生物建的‘小別墅’,上面可以附著更多微生物,在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處理效果更好。”趙莎解釋道。
有了微生物這些小小“清道夫”,污水中有機物、總氮、總磷等指標得到有效控制。污水處理完畢后,出水可達國家一級A類中水排放標准。
排污口生物指示池中魚兒“檢測”出水水質。人民網 喬姝攝
據了解,中山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22萬噸左右,其中8萬噸抵達中水用戶,作為電廠冷卻用水,或用於園林綠化和人工湖補水等,實現循環利用。其余中水流向人工濕地淨化后,匯集到南四湖。
大自然的生態“過濾器”
南四湖匯聚39條河流,肩負南水北調輸水重任。即便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國家一級A類,對南四湖而言仍是“污染源”,達不到地表水三類的調水水質標准。
對此,濟寧市通過探索“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治污模式,在入湖河流布局“一河口一濕地”。塌陷地、河灘地等低效用地,“變身”成污水處理廠配套人工濕地,擔負起深度淨水使命。
“左邊是老運河,右邊是人工濕地,我們腳下是連通它們的輸水涵洞。”2024年冬至,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水波微漾、清透冷冽,在進水口處,王宏春指著不遠處的堤壩介紹,利用橡膠壩抬高老運河水位,攔蓄上游尾水,經涵洞引流,每小時約一萬方水“入駐”濕地。
深冬時節,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水波微漾。人民網 喬姝攝
濕地工程採用表面流工藝,污水在濕地表面緩慢流動,通過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等層層“關卡”,不斷淨化后,流入下游河道。
沿岸漫步,兩側植物種類繁多。“這是再力花,水質淨化能力強,發達的根系還能護坡。”在岸畔一簇簇大葉植物面前,王宏春表示,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栽植中山杉、垂柳、刺槐、白蠟等地表植物1萬余棵,荷花、睡蓮、千屈菜、再力花、水蔥等水生植物15萬余棵。
人工濕地末端,三排藍色曝氣機“手拉手”,與不遠處連成一線的生態浮島形成過濾屏障。曝氣機通過水中增氧,分解有機污染物﹔浮島上方菖蒲等植物與底下的生態水草,構建起淨化水質的生態微環境。
人工濕地末端,曝氣機與生態浮島形成過濾屏障。人民網 喬姝攝
清水汩汩,奔騰涌流,在濕地出水口,王宏春打開手機查看,實測水質指標達地表水二類,“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很多時候優於地表水三類的調水水質標准。”
截至目前,濟寧市共建成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70處,日深度處理中水能力達100余萬方,形成了類型齊全、水生植物種類多、面積大的人工濕地集群。
游動中的水體“養護員”
裝著魚苗的活水車開到碼頭,乘上輪渡,到達南四湖水域。隨著“嘩啦”一聲響,車上多處管道齊開,萬千魚苗隨水流噴涌而出,似銀色雨點躍入南四湖。
2024年11月25日,濟寧市微山縣啟動冬季漁業人工增殖放流,2000余萬尾優質魚苗被投放到南四湖上、下級湖指定水域。
微山縣啟動冬季漁業人工增殖放流。微山縣南四湖綜合管理委員會供圖
“放魚養水”、“以魚淨水”,增殖放流是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放哪些魚?怎麼放魚?其中也有講究。
“放流魚類以本地草魚、鰱魚、鳙魚為主。”微山縣南四湖綜合管理委員會工程師曹霄表示,鰱魚、鳙魚可以濾食浮游生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草魚取食各類水草,減少水草腐敗造成的污染,同時減輕水體淤塞,暢通水體通道。
每年三四月份,是魚類產卵繁殖期,春三月放流后,迎來為期一百余天的禁漁期,給魚類生長留足時間。秋冬季放流后,萌芽階段的水草經放流魚類濾食,來年麥黃時節,變質腐爛水草大大減少。
自2005年起,微山縣連續20年實施人工增殖放流,累計向南四湖投放各類優質苗種4.6億尾。
魚類資源多樣性提升,生物種群結構更加豐富。絕跡多年的銀魚、鱖魚、毛刀魚等在湖區出現,被稱為水環境“晴雨表”的桃花水母也在南四湖水域“亮相”。
靜悄悄的微山湖(南四湖)上,一把土琵琶,彈唱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節奏。昔日“醬油湖”,如今清水灣,一脈永續北上的清流已然養成。(喬姝 柴偉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