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棗庄“煤城變綠城”,讓一縷縷陽光成為百姓出行的綠色能量

2025年01月08日10:03 |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小字號

1月7日午飯剛過,剛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的滴滴司機黃傳召,一腳油門拐到了棗庄首座“光儲充檢”智慧驛站。

1月7日,大眾新聞記者在棗庄首座“光儲充檢”智慧驛站採訪。

從去年起,黃傳召在閑暇時跑起滴滴。“哪裡的充電樁充電快、價格便宜,咱門清!”黃傳召在聽同行說起“光儲充檢”智慧驛站后,打算體驗一把。

拔出充電槍、掏出手機掃碼、啟動充電……一通操作,黃傳召的新能源汽車開始充電。

“充電站為啥有個像傘一樣的大蓋子呢?”黃傳召環視一圈,嘀咕起來。一旁正在充電的車主王科翔笑著解釋,這不是普通的遮陽棚子,而是20千瓦的棚頂分布式光伏。“通過光伏發電,智慧驛站年產綠色電能24000度,讓一縷縷陽光成為市民出行的綠色能量。”

棗庄首座“光儲充檢”智慧驛站。

“你咋知道這麼多?”黃傳召不解。

“我就是這個公司的,趁著午休也來充充電。”王科翔自報家門,去年3月,他應聘到深圳市欣旺達智慧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在棗庄從事鋰電新能源產業的金融投資工作。

“棗庄首座‘光儲充檢’智慧驛站於2024年4月7日正式並網投運,整體採用欣旺達智慧能源全功率柔性智能充電堆,獨特的‘超充+群充’模式可根據不同車輛需求智能分配充電功率,提供穩定、快捷的充電服務,今年6月還將升級免費電池檢測系統。”王科翔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來。

“這個小塊頭充電樁是60千瓦的直流快充,這個大塊頭充電樁是液冷超充,喝一杯咖啡的時間,電就充滿了。”王科翔指著不同塊頭的充電樁說。

新能源電池好不好,老百姓最關心續航能力。有了智慧驛站,沒了補能焦慮,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購置新能源車。

“光儲充檢”智慧驛站的出現,得益於欣旺達棗庄基地源網荷儲雲一體化項目的推進。

山東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廠區一角。

不遠處,在山東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廠區,一塊塊深藍色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廠房頂部,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成清潔電能,持續為車間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提供綠色動能。

“源網荷儲雲一體化”是一種可實現能源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運行模式和技術,欣旺達棗庄基地源網荷儲雲一體化項目在完成20MW分布式光伏建設基礎上,還配套建設了110kV高欣變電站、3.15MW/6.192MWh用戶側儲能系統、能碳數字化平台,實現了綠電就近消納,進一步推動山東欣旺達降低用電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項目三期全部建設完成后,可年產綠色電能2400萬kWh,能夠為園區提供日間用電量的25%,年節約標煤0.8萬噸,實現碳減排0.13萬噸。”深圳市欣旺達智慧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總監潘洋洋說。

山東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場景。

棗庄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2009年被確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早在2003年,棗庄就開始探索鋰電池產業,是全國鋰電池產業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

經過近20年的產業探索和積澱,2021年12月14日,棗庄市政府與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GWh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配套生產基地項目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自此,鋰電新能源一躍成為棗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山東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政務發展經理李遠東說,欣旺達項目落地棗庄,吸引了科達利、好力威等8個上下游配套項目集群落地,將有力帶動鋰電正負極、隔膜、電解液、PACK模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鋰電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棗庄集群發展。

鋰電新能源企業越來越多,“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的歷史被徹底改寫。“煤城變綠城,產業綠了,城市更綠了。”黃傳召說,以前游客嫌棄棗庄煤塵飛揚,如今載外地游客,他習慣跑環城綠道,讓更多人了解棗庄的“一城山水滿城綠”,“聽說很多新能源汽車,用的都是咱棗庄的鋰電池呢!”

加快打造“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棗庄正推動科達利二期、豐元鋰能一體化等項目盡快投產達效,延伸壯大鋰電、鈉電、氫能、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產業鏈條。

“今天的棗庄,降碳增綠、換道超車,展現出破繭蝶變的強勁脈動。我們緊盯‘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搶抓新一輪能源革命的重大戰略機遇,持續豐富‘多能融合互補、源網荷儲一體’業態場景,以產業煥新提質促進城市攀高向強。”棗庄市委書記張宏偉表示。

短評

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

從一縷陽光,到一度綠電,棗庄首座“光儲充檢”智慧驛站,讓更多市民體驗了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

昔日因煤炭而興盛,當下憑綠能而崛起。圍繞破解“因煤而興又因煤而困”難題,棗庄堅持依托煤而不依賴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集全市之力主攻工業、大抓產業、突破園區、育強企業,努力實現由煤炭資源單純開採向深度開發轉變,由一煤獨大向接續替代、多元支撐升級。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潮流所向、大勢所趨。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棗庄不斷拓寬新能源賽道,超前布局快充電池、氫燃料電池、鈣鈦礦電池等行業新賽道,這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探索。(孟令洋 趙浩凱)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