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濟南職業學院:市場需求在哪裡,教學發力點就在哪裡
山東省濟南職業學院不斷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
市場需求在哪裡,教學發力點就在哪裡
本報記者 張一琪 肖家鑫
11月,山東省濟南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主任孫玉峰與系裡兩位教師指導學生組成兩支隊伍,參加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飛機維修”賽項國際總決賽,最終取得了第二名和第五名的成績,拿下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
濟南職業學院學生在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飛機維修”賽項頒獎儀式上領獎。本文圖片均由濟南職業學院提供
成績令人欣喜,這是濟南職業學院持續推進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作為職業院校,鼓勵並指導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是濟南職業學院辦學的題中之義。通過參加比賽,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相應的職業技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就業。
走進智能制造系的航空裝備訓練中心實訓車間,直升機、無人機、C919模擬駕駛艙、航空發動機……各類實物擺滿了場地,“學生的實踐課程就在這裡上,這幾年無人機操控和維修比較熱門,我們就盡力引進各類無人機,讓學生在學校就能不斷練習操控,縮短未來就業之后的培訓時間。”孫玉峰說。
孫玉峰的話也點明了職業院校的一個重要特點:緊跟市場,需求在哪裡,教學的發力點就在哪裡。“近年來,濟南職業學院學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要歸功於產教融合,也就是把學校教學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而不能脫離市場、產業,隻在黑板前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濟南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蘇旭勇表示。
堅持實訓貫穿始終
在採訪過程中,一個詞不停地縈繞在記者耳邊:實訓。隻有讓學生在職業學院不斷地接受實訓,熟悉各種機器、設備等的使用,才能在就業中佔得先機。
走進智能制造系的實訓車間,一台老式車床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是一台產自沈陽第一機床廠的車床,1971年出廠。而旁邊的介紹文字卻表明,這台車床大有來頭。
這台車床是濟南第一工具廠引進的,而它的“祖輩”誕生於1955年。當年8月,中國第一台國產車床C620-1在沈陽第一機床廠研制成功並量產。自此,中國有了自己研制的車床,被全國各地的工廠購買引進,有力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建設。因此,這台車床被印在了1960年版第三套兩元面值人民幣上。
“這台車床依舊能夠運轉,隻不過比起現在的車床,精度上稍微差點,但教學還是足夠的。”孫玉峰撫摸著車床,“這是我們工業博物館中工業1.0的體現。”
跟隨著孫玉峰,記者相繼參觀了工業2.0、3.0,其實就是半自動化、自動化生產設備。來到工業4.0的展示場所,“這是一條柔性生產線,生產的是牆壁開關。”孫玉峰介紹。
什麼是柔性生產線?“其實就是定制化生產,這是工業生產發展的一個方向。”孫玉峰表示,客戶下訂單,然后生產線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實現個性化、定制化。
“這條生產線價值不菲吧?”記者問道。孫玉峰點了點頭:“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實訓,這筆錢花得值。”
從工業1.0的人工操作車床到工業4.0柔性生產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實訓操控,熟悉設備的歷史以及不同類型設備的性能。有了這樣的實訓,學生的就業變得不再難,畢業即頂崗,不再需要進行長時間培訓。“企業反饋很好,對我們的學生十分滿意,尤其是能夠迅速走上崗位。”孫玉峰說。
來到汽車工程系,實訓車間兩邊擺滿了整車、發動機、輪胎……每個版塊都有老師為學生講解。汽車工程系成立於2021年,原本屬於智能制造系的一個專業,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汽車工程系獨立出來。
從專業設置上也可見一斑,汽車工程系設有汽車制造與實驗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4個專業。
“這是我們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正在進行考核,學生模擬向客戶介紹車輛。”汽車工程系副主任顏宇說。看著接受考核的學生氣定神閑,就能知道他們日常進行了很多訓練,“汽車營銷這方面,我們的學生2023年拿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024年又拿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汽車營銷賽項中的金獎。”顏宇說。
在新能源汽車實訓車間,五菱宏光的部分新能源車型的整車和零部件正在運來。“技能人才不僅要了解整車,還要熟悉各個零部件,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學生能更清楚地掌握原理,以后工作更加得心應手。”顏宇表示。
把產教融合做實
在濟南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發展的歷程中,與以費斯托為代表的德國企業的合作,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德技術系實訓車間門口的一面牆上,挂滿了與濟南職業學院合作的德國等7個國家的企業標識,其中有費斯托、斯凱孚、戴姆勒等全球知名企業。近些年,中德技術系畢業生在費斯托就業的超過330名,在斯凱孚就業的超30名,前往戴姆勒工作的有35名。
濟南職業學院與費斯托的合作超過10年,無論是輸送人才的規模,還是人才的質量,都堪稱產教融合的范例。
費斯托集團成立於1925年,擁有近百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氣動元件、組件和系統的生產廠商。1993年,費斯托集團在中國成立子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市場。與濟南結緣,則是在2012年,費斯托升級整合濟南華能,成為其全球生產的一個環節。
“正是因為費斯托落戶濟南,它對技能人才有著非常大的需求,所以催生了濟南職業學院與它的合作。”中德技術系副主任劉延利介紹,德國企業對技能人才要求非常高,直接從職業學院招來的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生產需求,於是費斯托就尋求與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定向培養人才。
人才培養採用“雙元制”,即學生不僅要在濟南職業學院學習,還要到費斯托的濟南工廠培訓。“我們採取‘四六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學生在第一學期末時與費斯托通過雙選正式成為企業學徒,從第三學期開始,在學校學習4周,然后再到企業實習6周,這樣一直循環到第五學期結束。”劉延利說。
徐國生正處於在校學習的4周中,見到他時,他穿著費斯托的工裝。“現在主要是在備考。到費斯托工作,不僅要如期畢業,還要取得德國工業機械職業技能証書,兩者缺一不可。”徐國生說。
濟南職業學院今年先后邀請德國手工業行會專家10余人開展“雙元制”教學指導、德國職業技能中期與末期考試輔導和執行。圖為專家為學生做指導。
在費斯托企業的培訓,徐國生能感受到一定壓力。每年中德技術系會有30名左右的學生加入費斯托學徒培養項目,進入企業培訓后,有專門的培訓老師帶教。“培訓分項目,每個項目培訓完,都要進行理論和實踐考試,檢驗學習成果。隻有通過了,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培訓。”徐國生說。
李磊是徐國生所說的帶教老師之一,是費斯托濟南全球生產中心的培訓工程師。截至目前,中德技術系的畢業生都是他的徒弟。
在李磊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整個培訓中心,包括鉗工操控、車銑加工、數控機床等不同培訓內容。中心有一個特別區域,“這是我們培訓工程師帶著學生做的一些有趣的產品,可以通過氣動裝置吹笛子、打地鼠……”李磊一邊介紹,一邊展示,“寓教於樂,看似娛樂,實際上也是對學生實際操控能力的鍛煉。”
李磊介紹,長達10多年的合作,項目早期的畢業生已成長起來,成為企業帶班班長,甚至還參與一些科研工作,職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通過與費斯托等企業合作,濟南職業學院的名氣逐漸提升,現在已經有國內的企業開始與我們合作或有合作意向,這是令人欣喜的。”劉延利說。
出海惠及更多人
職教“出海”是近幾年的熱詞。伴隨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在海外投資建廠,對技術工人、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在當地招募工人是中企的最優選擇,職業教育就可以在培訓培養當地員工上發揮重要作用。
班·墨學院是山東省推動職教“出海”的重要項目,濟南職業學院乘著這個“東風”,也在推動一些優勢專業“走出去”。
班·墨學院採取的是校—企—校合作模式,依托中資企業,與國外的大學、職業院校合作。12月15日,埃塞俄比亞首所“班·墨學院”在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揭牌成立,學院由中材國際埃塞子公司聯合濟南職業學院牽頭的5所山東職業院校共同建設。
其實,濟南職業學院早就與中材國際開展了合作,主要工作由中德技術系承擔。中材國際埃塞子公司在日常生產中發現,來自中國的管理人員與當地員工存在語言障礙,於是希望濟南職業學院能夠對當地員工進行基於技能的中文培訓。
“培訓最終採用線上培訓,而且不局限於中文培訓。我們還對埃塞當地員工進行機械加工、工業自動化兩方面培訓,都是契合中材國際的需求。”劉延利說。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線上培訓120多學時,100名左右當地員工接受了培訓。
在埃塞俄比亞首所班·墨學院成立后,濟南職業學院的培訓培養將逐步從線上轉向線上線下並行,與中材國際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來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發展,並把中國的職教品牌擦得更亮。
記者採訪時,恰逢泰國曼谷吞武裡大學副校長率團到訪濟南職業學院。今年4月,泰國—班·墨學院(比亞迪)正式揭牌,這所班·墨學院由濟南職業學院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泰國曼谷吞武裡大學共同成立。
泰國—班·墨學院(比亞迪)主要依托比亞迪泰國工廠,工廠已於今年7月正式投產。這是比亞迪海外產能最大的工廠,也是第一家布局零部件產能的海外基地。
這家工廠的員工大部分是泰國本地人,除了進行語言培訓外,還有大量的技能培訓,來幫助泰國員工提升新能源汽車技術。
“現階段,比亞迪泰國工廠的實訓基地已經建設完成。根據泰國工廠的需求,我們正在對教學設備進行改進,為未來進行更深度的合作打下基礎。”學院對外合作交流負責人鄧珊介紹項目的進展情況,學院今年已向曼谷吞武裡大學提供了10余門課程,以及一些教學設備、資源等。
“濟南職業學院現階段主要是做培訓項目,下一步將擴大為培訓中心。如果有可能,還會嘗試在當地建設濟南職業學院分院。這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扎實推進。”蘇旭勇表示,濟南職業學院對推動職教“出海”有著清晰規劃。
掃碼觀看視頻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28日 7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