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把子肉”數智化生產……“老樹新枝”滿眼春
12月8日—11日,濟南市舉辦全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現場觀摩活動,觀摩的14個區縣(功能區)、42個重大項目中,有一些“老樹發新枝”項目,令人印象深刻。
發展循環經濟
產業鏈延伸“柳暗花明”
12月9日,觀摩團來到鋼城區裡辛街道,進入“金山礦產”廠區的一角,看到的卻是展台上一袋袋的乳白色粉末、機器上瀑布流瀉般“奔跑”的塑料地膜。這是由山東藍海晶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山東藍海高純單晶體納米級纖維”項目,今年8月剛剛試運行。
12月9日,在山東藍海晶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們正在生產全生物降解地膜。由於添加了高純單晶體纖維,這種地膜的保水保溫性能、強度、韌性大大提升。楊學瑩報道
藍海董事長高一鳴介紹,藍海晶體和萊蕪金山礦產資源有限公司同屬一個母公司。藍海項目產業化的技術來源正是金山礦產技改時攻克的技術難題之一,他們利用金山廢棄資源、富余蒸汽、系統余熱,生產一種用途較廣的高性能增強增韌劑“高純單晶體納米級纖維”。金山和藍海組建了30余人的研發團隊,用5年時間成功實現了單晶體纖維的工業化生產,尋得了一片前景廣闊、競爭有序的“藍海”。
“這種單晶體纖維可以提高多種基材的韌性和強度。將其加入全生物降解地膜基材中,可提升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保水保溫性能、強度、韌性,滿足多種環境的應用需求﹔且在3—6個月就能降解,被微生物‘吃掉’,變成有機肥料,在根莖類作物上增產最顯著,可增產10%—20%。”高一鳴指著車間東側項目二期說,二期建成后,藍海可年產單晶體纖維6萬噸、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20萬噸,產值15億元。屆時,藍海新產業和金山老產業將並駕齊驅,挑起未來發展大梁。
設備為主工人為輔
“把子肉”從這裡香飄齊魯
“把子肉原來是這裡做的!”12月8日,觀摩團在槐蔭區臘山街道的濟南正泰恆綜合加工中心項目現場看到,長長的車間裡是一台台設備,流水線這頭,一扇扇“三肥兩瘦”的五花肉放上傳送帶﹔那頭,煮熟燜好的把子肉熱騰騰地出了鍋。清洗、斬條、焯水、脫脂、煮制、燜制,主要都由設備完成,工人隻需輔助。
“這是第五代中央廚房。我們通過智能設備再現傳統工藝,用自動化、智能化提高效率、確保菜品口味一致,又能傳承傳統美食。”超意興總經理張超說,他的曾祖父張書翰於1912年,在濟南老商埠創立“正泰恆飯鋪”,主營濟南特色美食把子肉﹔他的父親張延鑫於上世紀80年代初,相繼開設“欣欣餐館”和“鑫澤園飯庄”,並培養了一眾弟子﹔1993年,在父親的幫助下,張超傳承祖業,和師兄弟們一起開了第一家“超意興”快餐店,把子肉仍是招牌菜,開始了第四代傳承人的事業。如今,超意興已走出山東,開到了京津冀,初步發展成為一家集門店運營、人才培養、食品供應鏈於一體的綜合性餐飲食品企業。
為什麼升級中央廚房?張超說,為了保証產品品質、口味一致,2003年開始陸續建設中央廚房。2014年,超意興建成了集加工、儲存、冷鏈配送於一體的第四代中央廚房,支撐了企業快速發展。2023年,超意興調整發展戰略,提出“精耕山東、輻射京津冀”,今年12月剛剛投入試運營的這處綜合加工中心,規模更大、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更高,年可加工豬肉產品等3萬余噸,可輻射周邊600公裡,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龍頭企業發力前沿領域
生物藥化學藥“比翼齊飛”
12月11日,觀摩團來到濟南高新區孫村街道齊魯制藥廠區,參觀總投資超過26億元的齊魯制藥生物藥超大規模制備技術產業化項目。在真核原液車間,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介紹,“超大規模”是指培養細胞的最大罐體單罐容量突破了2萬升,體現了山東省在國內生物醫藥制備領域的技術與工藝水平的領先地位。項目建成后將實現企業國內單體產能最大、總產能全國第一的“雙領跑”,對山東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示范帶動作用。
真核原液車間裡,大大小小的不鏽鋼罐、管子、泵,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裡‘干活’的是一個個活的細胞,每個細胞就是一個小‘加工廠’,生產出對人類治病有用的活性蛋白。要給細胞擴繁提供適宜的環境、營養,分離走它們的代謝物,都需要精密的控制。”李燕說。
齊魯制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緊跟國際醫藥前沿,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始布局生物醫藥領域。近年來,按照山東省關於大力培植十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公司進一步強化生物醫藥布局,已上市包括1類新藥——全球首個雙功能組合抗體“齊倍安”、全國首個貝伐珠單抗“安可達”、中國首個出口歐盟的眼科藥品雷珠單抗等在內的14個生物藥品,40多種生物醫藥項目在研。李燕說,這個項目投產后,可承接20多個大分子組合抗體藥物、一類新藥、生物類似藥的三期臨床及商業化生產,產品涉及抗腫瘤、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統及眼科疾病等臨床急需治療領域。屆時,齊魯制藥生物醫藥板塊的產能將得到快速提升,形成與化藥“比翼齊飛”的局面。(楊學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