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峽山區全域推進“三區同建”奮力蹚出庫區鄉村振興新路徑
濰坊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崇文尚德、惟實勵新、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城市精神”,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傳承性、時代性和引領性。峽山區把對濰坊“城市精神”的認同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深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改革試點,全域推進生態景區、生活社區、生產園區“三區”同建,以跨村聯建、農業“三調”、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等為著力點,奮力蹚出庫區鄉村振興新路徑,農業增產、農民增富、集體增收的多贏格局正在峽山加速形成。
跨村聯建 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黨組織領路、村集體造血、各方面聚力。但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稟賦存異、產業基礎有別、發展條件不同,如何在奔赴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村村好”?這一問題在峽山區不再難解,解題的關鍵在於“聯”。
今年以來,峽山區聚焦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平衡、區域性問題化解難、統籌發展不順暢等問題,探索實施產業聯建、資源聯享、治理聯動“三聯”模式,推動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基層治理“三維”融合,整合13個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跨村組建涵蓋54個村的22個聯合黨組織,打造“生態秀水·宜人峽山”“濰水之泮·和美鄭公”等8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輻射周邊30余個村庄一體聯動發展,推進實現連片振興。
峽山區農田水網疏通現場
走進岞山街道永顏新村,一條條水渠縱橫交錯,一片片大田寬闊平整,勾畫著來年喜獲豐收的美好圖景。據介紹,永顏新村聯合黨總支由顏家庄村、坡立東村、坡立西村3個村黨支部組成,在今年秋冬季開展的農田水網建設工作中,聯合黨總支組織3個村統一規劃實施,整修農田道路2600米,新建及疏浚排水溝5000米,節省工程量近20%。同時,顏家庄村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在實現全域土地流轉的情況下,積極介紹本村種植大戶就近流轉坡立東村、坡立西村土地,永顏新村范圍內流轉土地3000余畝,為下步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根基。
清瑤新村聯合總支部委員會一角
在鄭公街道清瑤新村,跨村聯建帶來的鄉村蝶變也正在逐步展現。據介紹,清瑤新村由劉家溝村、陳家山甫村聯建而成,屬於產業拉動與地域聯治雙驅動型,該村以組織聯建為基礎, 一個場所辦公、一個班子議事、一個思路干事,利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流轉土地1300余畝,引導、鼓勵群眾種植大姜、香菜、大蔥等經濟作物,構建“聯合黨總支一村級黨組織一網格長一微網格”四級組織體系,著力打造“禮和議事”“禮和拉呱”等微陣地,村庄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以強帶弱,滿盤皆活。用抱團思維補發展短板,靠跨村聯建拓共富之路,攜手奔赴富民興村的美麗之約。在通過跨村聯建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的同時,峽山區還深入開展“三清一淨”綜合治理集中行動,在全區各村清理違規合同、個人和村集體間往來欠賬、村集體資產資源底數不清及違規佔用等問題,統籌推進村庄人居環境整治,讓村庄理更通、氣更順、心更齊。據悉,峽山區還將進一步探索實施青聯先鋒型、科社賦能型、跨村和合型、結對幫扶型等模式,整合力量、共享資源,補齊短板弱項,推動所有村全部達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有地議事“四有”標准。
“三調”並進 調出農業農村新氣象
從“靠天吃飯”到“旱能澆、澇能排”,從零散土地到規模化經營,從傳統種植到特色種植,在峽山區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場農業生產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發生。今年以來,峽山區通過扎實推進旱澇調平衡、零散調規模、作物調結構“三調”工作,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效益性,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由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加之三分之一以上的農田位於紅板岩區,峽山區的農業曾長期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多農民常“靠天吃飯”。針對轄區內旱澇急轉並存、農田水網淤塞不暢、水利設施老化等問題,峽山區以旱澇調平衡為目標,今年7月份在全市率先啟動全域田間水網建設集中行動,推動實現“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區街村三級干群攜手,整合干部、群眾和專家力量,全面摸排易旱易澇區域和全域農田水網現狀,以科學實用為導向,制定完善全域農田水網規劃,通過“鋪管引流+河道清障+溝渠疏浚”,形成覆蓋全區的農田灌排一體化水網布局,截至目前,新建和修復田間溝渠79.35萬米,整修田間道路58.44萬米,地表水存蓄能力擴大10%,12.5萬余畝易旱易澇田變為旱澇保收田,預計糧食年均增產120萬公斤。在疏通毛細血管的基礎上,明年春天,峽山區計劃啟動全區骨干水網工程建設,逐步搭建“一庫八河、四區雙環”農田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進一步提升水資源整體調蓄能力和灌排效率。
峽山區耕地面積31.3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6.18萬畝,探索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農村內源式發展路徑必須要高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在旱澇調平衡的同時,峽山區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改革為契機,探索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持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統籌推進零散調規模、作物調結構,不斷激活增收致富新引擎。
朱子村聯合總支部委員會成
在太保庄街道瑞合春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西樹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王煥軍介紹,該合作社是由西樹村黨支部領辦,全面推行“黨建+合作社”產業發展模式,累計流轉土地1100余畝,主要種植富硒小麥、富硒花生、富硒地瓜等富硒特色產品700余畝,今年預計產值突破200萬元,真正實現“以硒強農、以硒興業、以硒富民”。在王家庄街道朱子村,成方連片的黃煙種植示范方同樣展現著土地流轉、特色種植的復合效益。據了解,該黃煙種植示范方總佔地面積435畝,全部為跨村聯建朱子村土地流轉,是全省首個雪茄種植晾晒標准化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帶動當地村民就業200余人,實現人均增收2.6萬元,村集體增收20萬元。
瑞合春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
據悉,今年以來,峽山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76萬畝,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7個,創建區級示范經營主體5家,成立136家強村公司,實行“耕種管收儲售”農事服務一體化,輻射帶動4萬農戶增收致富。新調整種植結構面積1.5萬余畝,新培育推廣藍莓、大櫻桃、蘆筍等設施農業品牌10余個,經濟作物種植佔比提高4.8個百分點。
三鏈融合 激發鄉村產業新動能
峽山湖•拾光驛站
走進鄭公街道北戈庄村田小饅新中式藝術創意面點工坊,非遺“面花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田曉介紹,該工坊深耕中高端花樣面點定制,新研發花樣面點產品140余種,培育本土手工藝人30余名,帶動片區80余名群眾就業,助力群眾增收200余萬元,下步還將投資300萬元,盤活2處閑置廠房,培育集面花研發加工、非遺直播、手造體驗於一體的特色研文旅品牌,實現由“家庭作坊式”向“工廠標准化”轉型。在峽山湖畔的峽山湖·拾光驛站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利用廢舊火車為載體,進行現代化設計改造,建設特色火車主題餐廳和民宿,成為濰水左岸新晉“網紅打卡地”,每逢節假日、周末人流量爆滿,自開業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田小饅花樣創意面點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今年以來,峽山區全力推動貿工農、研文旅、醫康養產業與鄉村產業發展深度鏈接,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充分依托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科技資源,舉辦“院地共建·人才興村”鄉村發展聯盟揭牌儀式,實現區內32個農村社區與32個北大農研院課題組精准結對,研究院提供先進農事技術,社區提供實驗田與農技助理,助力農業整體增效20%。深入挖掘“山水文靜”、負氧離子、富鍶溫泉、有機食品、濰艾艾灸“養生四寶”八大核心優勢,布局打造濰水左岸湖光漫步長廊、濰水右岸書蘊果香長廊和濰水養生谷“兩廊一谷”,大力推介峽山水庫西側朝暉大道、東側落霞大道,沿湖發展康養旅居民宿、漁家樂、農家樂110余家,舉辦環峽山湖馬拉鬆賽、鄭玄文化宣傳推介會、“艾滿人間”艾灸產品博覽會等活動,積極引導各村在房前屋后、空閑地塊種植艾草,著力創建研文旅、醫康養高地。推進農村閑置資源盤活利用,因地制宜開展“微企興村·共富工坊”,新增小微企業108家,解決就業2000余人。
院地共建•人才興村”鄉村發展聯盟揭牌儀式
跨村聯建、農業“三調”、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隨著一項項實打實的舉措逐步深入,在峽山區,農業增產、農民增富、集體增收的共贏局面正在形成,一條獨具庫區特色的富民強村之路正越走越寬。(王光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