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山東各地

平邑縣柏林鎮張裡庄村:市派第一書記搭橋直連企業,助力小品類山貨變身增收“金鑰匙”

2024年12月12日09:52 |
小字號

在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的蒙山腹地,張裡庄村——一個由張裡庄村、李家石屋村、燕峪村三村合並而成的山區村,長期面臨著土壤貧瘠、交通不便的困境。村民們主要依靠種植山楂、花椒、板栗等季節性農產品為生,然而這些產品因成熟期短、不耐儲存並且缺乏銷售渠道,成為了他們心中的“甜蜜負擔”。

張裡庄村共有434戶、1155人,但常住人口僅約400人,且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板栗、花椒、山楂這幾種農產品,採摘費工費力。尤其是這些果樹都是種植在山上,對他們來說採摘難度更是加大。

更為棘手的是,這些農產品的成熟時間非常短暫。一旦成熟,就必須盡快採摘,否則就會自然掉落﹔一旦採摘,又必須馬上出售,不然就會變質、減重。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和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村民們隻能依賴外來商販進村收購,被動接受商販的定價,缺乏議價能力,嚴重影響了村民收入。

“以前啊,每到收獲季節,我們就愁得睡不著覺。”卜大爺回憶起過去的日子,眼中滿是無奈與心酸。他指著那片曾經讓他引以為傲的果林,感慨地說:“花椒、山楂這些寶貝,我們辛辛苦苦‘伺候’一年,就指望有個好收成。但是一旦成熟了,就面臨著採摘和儲存的大難題。我們年齡大了,沒有能力運出去賣,就是(即便)出去了也不知道該賣給誰,等著販子來收,價格又低得可憐,有時候不夠本錢,那種日子,真是難過啊。”

看著老人們肩挑背扛、辛苦採摘的農產品卻賣不上好價錢,市稅務局派駐張裡庄村第一書記黃清華心急如焚。她深知,要想改變張裡庄村的現狀,就必須從農產品的銷售入手,打破傳統的銷售模式,為村民們開辟一條新的增收之路。

黃清華書記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們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收集農產品的詳細信息。她發現,張裡庄村的農產品質量上乘,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包裝,導致產品難以賣出好價錢。於是,她充分利用派駐單位支持,結合自身資源和影響力,開始了她的“山貨變金”之旅。

搶在栗子成熟之前,黃清華書記先后到多個板栗收購企業走訪,向採購負責人詳細介紹村內板栗品種、土壤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口感等,並以1000斤—2000斤的小訂單形式推送樣品。經過採購方檢驗,對村內產品品質及價格都非常滿意。最后,與蒙陰石馬山果品公司達成購銷協議。

板栗銷售渠道的打通,讓村民對村集體更信任,也大大激發了村委干部的積極性。燕峪村負責人高波組織村內年輕人,入門上戶收購板栗,租賃車輛運送貨物,採取村集體統一收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的方式,既保障了貨物新鮮及時入庫到收購企業,更服務了村內一些年老體弱的老人。

黃清華介紹說:“因為板栗成熟期很短,村內勞動力缺乏,所以,白天村民們忙著上山採摘板栗,晚上才有時間剝殼脫皮。栗子堆放一夜很容易發霉變質,為了確保板栗的新鮮度和品質,我們必須挑燈收購,連夜裝車、運送到合作企業。”

“相當於我們村集體干了中間商的活。”高波感慨地說,“多的時候一天送貨4萬多斤,看著貨車堆得像小山那麼高,看著是真高興。凌晨三四點才回村,在那段時間基本是常態,說實話也是真累,但看到村民們的收入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我們覺得一切都值了。”據統計,這一季,該村銷售板栗高達21.2萬斤。

在山楂收獲季到來之前,黃清華再次乘勝追擊,邀請串吉年食品有限公司、山東鄉村季風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到村內設置代購點,累計銷售山楂約6萬斤。

與此同時,黃清華書記還主動走訪了九州超市採購部,邀請採購人員到現場查看果園、進行採樣和藥殘檢測等。這一舉措不僅展示了張裡庄村山楂的品質和安全性,也增強了九州超市對張裡庄村農產品的信任和認可。經過多輪細致溝通、協商,張裡庄村最終成功與九州超市簽訂了山楂、花椒供貨協議,為村民們提供了穩定且可靠的銷售渠道。截至目前,已銷售山楂1.6萬斤,花椒1700余斤。

在黃清華書記的帶領下,張裡庄村成功邁出了農產品銷售轉型的關鍵步伐,打破了長期依賴商販上門收購的被動模式。通過採取積極主動的銷售策略,直接與買家對接,不僅顯著提高了交易效率,還有效避免了中間環節的壓價,確保了村民收益的最大化。這一變革使得板栗、山楂、花椒等原本不起眼的小品類山貨,搖身一變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為他們鋪設了一條通往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據統計,通過這一系列的銷售轉型舉措,為村民們帶來了額外的12萬余元收入。面對這一喜人成果,黃清華書記滿懷信心地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嘗試建設儲存設施,延長產品銷售時間﹔探索拓寬銷售渠道,爭取更多合作企業,並嘗試電商銷售等方式,努力讓我們的‘小山貨’,走出‘小山村’,打出大品牌,邁向更廣闊的天地。”(闞秋晨 戚威)

來源:大眾網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