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自貿試驗區新一批38項制度創新成果發布
人民網濟南12月12日電 12月12日下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自貿試驗區推廣制度創新成果,推動改革開放紅利共享情況。
山東省商務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崔洪光介紹,山東自貿試驗區自成立以來,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總結形成了五批制度創新成果,累計有221項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其中,2項改革試點經驗被國務院發文推廣,5項“最佳實踐案例”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推廣,6項創新成果被聯席會議簡報刊發,各類創新成果數量在同批次設立的自貿試驗區中位居前列。
據悉,今天發布的山東自貿試驗區新一批38項制度創新成果,主要涉及投資貿易便利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金融開放創新、數字經濟、政府管理創新、邊境后規則開放等領域。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聚焦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示范區建設。山東自貿試驗區加強對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的研究,聚焦貿易便利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邊境后規則等領域開展改革探索。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實施整車出口貿易便利化改革,創新整車出口申報要素、報關出區方式和卡口驗放流程,推動中國重汽等企業提升整車出口規模約15%。在綠色低碳領域,探索出口產品“碳足跡”評價管理新模式,創新形成現代產業能耗、產品、技術全方位低碳轉型的新路徑,解決不同國家碳足跡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不一致、碳足跡評價缺乏可靠數據等問題,有效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在邊境后領域,探索新就業形態人才評價機制,將快遞、電商等新就業形態納入高層次人才認定范圍,實施以來先后認定了5批67名高層次人才,為培育壯大新經濟、布局新業態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市場主體關切,推進重點產業提升。圍繞持續提升企業“獲得感”,開展改革創新探索,及時總結梳理各個領域試得好、看得准、風險可控的創新成果,支持重點產業發展。促進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助力濟南片區數字經濟及核心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35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濟南市躋身數字生態總指數全國10強,實現了以服務促產業集聚、以政策促產業提升、以創新促產業發展。創新飛機維修產業監管模式,實現無需實際進出特殊監管區域即可享受保稅政策,節約飛機直接調機成本每駕30萬元、縮短調機周期14天,助力飛機維修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細胞治療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細胞治療“平台+政策+園區”三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目前,45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入駐平台及園區開展細胞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產業規模突破10億元,帶動就業超2000人,實現高端細胞治療產業資源集聚。
聚焦落實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山東自貿試驗區通過創新探索,不斷將自身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互促互進。在黃河流域協同發展領域,實施魯豫聯動跨關區通關改革,將青島片區港口集貨、配載等碼頭前沿功能延伸至鄭州內陸港,實現出口貨物“內陸申報、屬地放行、班列直運、抵港直裝、原箱上船”,有效提升了通關時效,境內運輸成本下降約20%。在中日韓合作領域,利用中歐班列跨關區服務日韓過境貨物,升級報關系統辦理進境地轉關和屬地報關手續,優化“二次過境”轉關流程,打造過境貨物“四位一體”運營集結體系,運輸時間縮短約三分之一,有效降低綜合物流成本。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宣介和指導,推動各市復制推廣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效。同時,我們將積極開展更多的探索和試驗,高標准高質量建設好山東自貿試驗區,進一步彰顯自貿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崔洪光表示。(鄭昕橋、實習生李浩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