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深入東營,聽三位基層干部講述考核之變
記者深入山東東營一線
傾聽三位基層干部講述考核之變
——用准一把尺,“量”出真作為
本報記者 李蕊
山東東營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便民服務站牆上,挂著一本“居民留言簿”。
幾年前,社區書記張麥榮翻看簿子,常蹙眉頭:“每看到鄉親們寫下的‘牢騷話’,我就心頭一緊。”可最近,再翻簿子,張麥榮心底暖意升騰,村民留的,多是夸贊聲。
簿還是那本簿,彈指一揮間,留言咋就變了樣?張麥榮直言:“這幾年考核一直在給我們減負,考的內容更實了,應付的事減少了,工作精力更多了,老百姓心裡的‘疙瘩’,咱有精力一個個解。”
考核之變,在東營見了新成效。“考核要把握方向、順勢而變,今年考核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內容更聚焦、目標更明確,用准‘一把尺’,讓好干部想干會干、脫穎而出,聚力服務‘國之大者’。”東營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石循剛說。
這是怎樣的“一把尺”?如何發揮實效,“量”出好干部?日前,記者深入東營一線,在社區、田間、原油庫等地,傾聽三位基層干部講述背后的故事。
以考定向,在化繁為簡中找准目標
沿黃大堤,房台之上,可見一處“袖珍”版村落:矮瓦房,薄土牆,院落密密麻麻擠靠著,似堆積木般排開﹔胡同小,窄巴巴,趕不進一輛馬車。
“那是從前村民們住的老屋。”張麥榮說,南展區是黃河南展寬工程的蓄滯洪區,上世紀70年代,為響應國家號召,灘區群眾舍“小家”、為“大家”,搬至緊靠臨黃大堤的房台上生活,“房台日子苦,老百姓從地裡刨食兒﹔2013年,市裡規劃建設了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其中,楊廟社區安置了11個房台村。”
“搬上小洋樓,環境更整潔,服務更齊全,暖氣、天然氣入了戶,社區還有便民服務站、老年人餐廳,生活樣樣在進步,可為啥老百姓的意見還不少?”張麥榮想不明白,拿著居民留言簿,翻了又翻,琢磨出道道,“除了鄰裡瑣事,鬧意見頂多的,屬就業這事。”
老程家大姑娘,剛生了二娃,沒法外出打工,總愁找工作的事,在留言簿上寫了好幾回訴求。要就業,得就近發展產業,張麥榮計劃在這事上使使勁,可實際上很難如願。“除了處理瑣事,還要時常組織活動、迎接檢查,寫方案、報總結,忙起來晚上也得加班干。”和鎮領導交流時,張麥榮吐露難處,“一年到頭‘呼呼隆隆’忙得很,但總感覺很難抓到點子上,想發展壯大產業,又騰不出更多精力。”
“鎮上也沒法子不是?”鎮領導嘆口氣,揚起手裡那沓任務表,“鎮上一年到頭干的怎麼樣,老百姓要評價,上級也得給個評價不是?咱們工作的成效在社區,區裡來考核,考不好,得挨熊。這一入冬就到了迎接考核的關鍵時候,社區要是不配合,咋應考哩?”
考核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以前抓工作注重全面,讓各路工作先拉起個大盤子,現在盤子穩了,就要追求高質量,考核的方向也要順勢而變,把考核的名目梳理的更加精簡聚焦,讓干部時時刻刻都要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近幾年,東營市全面精簡考核指標數量、考核要點,今年以來,市對縣區考核指標數量壓減35%,縣區對鄉鎮(街道)至少再壓減20%。
鬆綁不等於泄勁,要在減法中找准方向、改進方式。東營地處黃河尾閭,因此明確了考核“一把尺”——將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定為中心方向,聚焦鹽鹼地綜合利用、安居富民、原油庫搬遷等6項關鍵性任務,統籌設計指標體系,分類開展差異化考核、“分賽道競爭”,讓干部都能沉到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任務的第一線。
“今年,區裡對鎮街考核指標數量壓減了一半多。”墾利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素霞說,“總書記關心黃河灘區遷建問題,來楊廟社區考察時曾叮囑‘確保人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們把楊廟社區綜合提升作為安居富民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
考核方向明確了,抓項目、促增收成了董集鎮工作重點。
“考核的大減負,為鎮上鬆了綁,還指明了工作方向。社區檢查少了,老百姓在留言薄上寫的發愁事,咱有精力一件件辦。”張麥榮把勁用在社區共富項目上,不久前,共富產業園新上家紡項目,張麥榮陪著企業跑手續、走家串戶去招工,新解決了30多人就業,平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在張麥榮介紹下,老程家大姑娘到共富產業園上了班。這兩天,她又在簿上留言了,“吐槽”變“點贊”:“家門口上班,又近又方便。心頭事解決啦,我這心裡,暖烘烘的!”
以考促干,突出關鍵任務集中攻堅
一場雨后,一畦畦苜蓿拔節生長。微風拂過,田野間泛起層層綠浪。
秋收剛過,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農高區)鹽鹼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志鑫又一頭鑽進了田裡。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裡曾是不毛之地,老百姓嘗遍了鹽鹼地的苦。”劉志鑫望向田間,“地還是那塊地,田已不是那片田。”
東營市共有鹽鹼地341萬畝、佔山東省鹽鹼地面積的38%,其中農高區鹽鹼土壤面積達40多萬畝,土壤鹽分含量從1‰至10‰自西向東梯次分布,覆蓋了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鹽鹼地類型,是濱海鹽鹼地的典型代表,也是探索荒鹼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試驗場。
圍繞市裡設置的“鹽鹼地綜合利用”這項關鍵性任務,農高區在指標設置上更加注重“少而精”。“一般性工作不再納入考核體系,引導部門單位有重點的攻堅突破。”劉志鑫說,“比方說,突出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示范推廣面積,就是一項重點任務。”
農高區發布“招賢榜”,吸引高校院所、人才團隊紛至沓來,一場科技會戰在黃河口悄然打響,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相繼落地。
“接下來,搞推廣,難不成比做研發還難?”劉志鑫說,可現實潑了他們“一頭冷水”。
農高區團隊成員悉心挑選幾株“拔尖兒”的樣本,拿到各縣區,對著相關負責人左講右講,全程下來,口干舌燥。
對方聽罷,要麼搖搖頭,要麼猶豫不決:“來推廣新品種的那麼多,都說自家好,憑啥要選你們這個?”
“‘碰了一鼻子灰’,這讓大伙犯了難。”劉志鑫說。
咋破題?“聽農高區反饋了他們的難處,我們圍繞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任務落實情況,組織縣區、市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一起,出主意、互相幫、補短板,並將落實情況納入市直部門考核。”石循剛說。
“農高區有技術,咱有資源,可以協調各縣區農業局打配合,優先推廣農高區新品系。”
“推廣技術有難度,我們能出份力,派專家協助。”
……
群策群力,集中攻堅,推廣工作有序鋪開。
“從這兩年來看,我們每年能在全市穩定推廣20萬至30萬畝的新品種,東營多地鹽鹼耕地實現了‘遍地開花、處處結果’。按照計劃,到2025年,將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80個,在國內推廣耐鹽鹼品種和新技術面積達到3000萬畝。”劉志鑫抬高語調,“從勢頭來看,我們有信心完成。”
以考識人,讓干部“有為”也“有位”
東營因油而生、因油而興。1986年,東營原油庫建成投產,發揮著“心臟”的作用——承擔勝利油田70%的原油輸銷任務。可隨著發展,城市版圖日益擴大,老原油庫亟待搬遷。
2021年12月16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來勝利油田考察后不到兩個月,東營原油庫遷建項目正式啟動,6座10萬方、4座2萬方儲罐,40萬方國家管網公司東營輸油站、國家石油天然氣大流量計量站同步遷建,“新家”就選擇安在東營區牛庄鎮。
三年前,隋延峰還是牛庄鎮的一家砂石廠老板。聽說原油庫要“搬家”的消息,他心頭一緊:“我這廠子,就在儲罐新建區,豈不是要拆?”
果不其然,沒幾日,時任牛庄鎮黨委副書記燕婷婷敲響了門,可她話還沒說完,隋延峰就攥緊拳頭,騰一下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我一家子人指望著這個砂石廠生活,原油庫遷建我支持,但也不能讓我丟了飯碗。”
頭一回登門,燕婷婷就“吃了癟”,隻能悻悻離開。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為保障項目高質量推進,東營市探索設置“貢獻指數”,對干部承擔的各項指標任務完成情況,通過“貢獻指數”進行量化,避免吃政績“大鍋飯”。
在此基礎上,東營區將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納入了考核范圍,通過“定任務、定人員、定時限”設置考核內容,將任務分配到人、責任落實到人。
燕婷婷負責的這片儲罐建設區,一個月必須完成遷建。“原油庫搬遷事關全市發展,既要分秒必爭,又要萬無一失,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卻沒想到,在自己責任區碰上‘釘子戶’。”燕婷婷思忖,“老百姓憑啥要搬?光勸不行,得站在群眾角度考慮,想新法子。”
連續多天,砂石廠剛下班,燕婷婷就站到了工地上﹔寒冬臘月,工地上的傍晚格外冷,她和隋延峰一家一聊就是幾個小時。“手機響了。她低頭挂掉,然后繼續。”回憶過往,隋延峰撓撓頭,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知道,她又拒接了讀小學兒子的電話。”
漸漸的,倆人熟絡起來,隋延峰吐露心裡話:“燕書記,其實我還有個農場夢……”
“一邊是群眾飯碗,一邊是國家能源飯碗。隻要有一線希望,就得付出百倍努力。”次日一早,燕婷婷便組織了由農業部門參與的牛庄鎮黨委、政府聯席會議,專題研討農場建設。定了方案,馬不停蹄向區裡申請農業設施用地……
“靠譜!”隋延峰用兩個字概括對燕婷婷的印象。那個月,他們的通話超百次,最長一次兩個多小時,從深夜到凌晨。
登百家門,進多家企,農田順利流轉,晾晒場開工建設……砂石廠拆除完成那天,燕婷婷計算,比預訂時限早了10天。隋延峰圓了夢想,成了穗東農場負責人,打理2000多畝糧田。
不到一年時間,一座新的原油庫拔地而起。
“貢獻指數”怎麼量化到人?“以前是能打高分就打高分,‘人情分’不可避免。現在,干得好不好,全憑本事說話。”東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波說,通過定期到項目一線實地查看進展成效,深入了解干部政治表現、工作實績、精神風貌等,將考人考事相融合,在推動項目高效進行的同時,干部的工作成效也一目了然。
東營原油庫和國家管網東營輸油站遷建工程東營區遷建專班榮獲全省“干事創業好班子(好團隊)”,9名干部年度考核評為“優秀”等次,被給予嘉獎和一次性獎金。其中,2名干部得提拔使用,燕婷婷是其中之一。
原標題為《山東東營精簡考核指標,推行差異化考核機制》(見報有刪改)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2日 11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