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文化教育

“五個一工程”評選單設網絡文藝門類

網絡文藝之路越走越寬(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彭 寬
2024年12月10日09: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網絡文藝在彰顯虛擬、沉浸、交互等技術優勢的同時,日益凸顯其文化基因與生命體驗相激發、宏大敘事與個體表達相貫通、生活溫度與審美追求相融匯的美學風格

網絡文藝正逐漸擺脫消費文化、快餐文化的誘導,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文化大眾化創造,成為中國貢獻給世界文化百花園的獨特文藝形態

近日公布獲獎名單的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首次將網絡文藝作為獨立門類列出,10部網絡文藝優秀作品榜上有名。這一鮮明信號,深刻體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的“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這一明確要求,標志著順應科技與藝術融合發展而生發、成長的網絡文藝,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的生力軍,並在其規模、樣態、影響蔚為大觀之際,邁上繁榮發展的新台階。

網絡文藝作品進入重大文藝獎項評選范圍並非首次。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等重要獎項近年來都將網絡視聽作品納入評選,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也對網絡文學作品敞開大門。然而,只是將網絡文藝中某一垂類形態作為傳統文藝特定門類的延伸,置於傳統文藝的審美框架中加以評價,仍難以充分發揮對網絡文藝創新的激勵效應。這次將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網絡紀錄片、網絡綜藝乃至微短劇等合並為一個門類,在國家文藝榮譽殿堂內單獨評選,無疑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開創性舉措。這對引導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完善激勵與評價機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近年來網絡文藝大力倡導精品化發展的代表性成果,10部入選作品鮮明呈現出網絡文藝美學新質的日臻成熟。入選作品有聚焦鄉村全面振興的《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我們的賽場》,講述平凡人生傳奇的《濱江警事》(第1部),關注人類命運的《我們生活在南京》,也有熔鑄愛國情懷與英雄氣概的《浴血無名·奔襲》《特級英雄黃繼光》,還包括展現細膩生活質感的《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以及喚醒文化記憶的《中國奇譚》《聲生不息·寶島季》。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網絡文藝在彰顯虛擬、沉浸、交互等技術優勢的同時,日益凸顯其文化基因與生命體驗相激發、宏大敘事與個體表達相貫通、生活溫度與審美追求相融匯的美學風格。網絡文藝正逐漸超越“野蠻生長”的階段特征,突破一度固化的創作模式和生產窠臼,呈現出新的藝術視野和精神氣象,展現了現實主義創作、經典化追求、中華文脈賡續的堅定路向選擇,展現了向人類精神最深處探尋、向藝術境界最高處攀登的勇氣與能力。

事實上,在此次入選的10部優秀作品之外,網絡文藝領域近期一系列現象級話題也強有力地印証著這一演進趨勢。視頻博主李子柒在闊別3年后復出仍是“頂流”,“三連更”視頻播放量破5億,在停更期間海外粉絲不降反增,在所謂“爆紅隻需15秒”的燥熱之下,以執著的原創堅守、質量追求,沉潛出短視頻獨特的“柒式美學”。再比如,首個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潛心打磨多年,終於一鳴驚人,甫一推出就打破多項紀錄,獲得多項國際大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功推向世界。事實証明,網絡文藝的美學新質,歸根結底要通過精益求精加以強化,通過更好滿足廣大網友的審美需求加以檢驗。

網絡文藝的演進之路,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文藝守正創新的內在規律。從大批優質網絡文藝作品的審美旨趣、價值取向、精神內涵中,我們越來越鮮明地感受到,網絡文藝正逐漸擺脫消費文化、快餐文化的誘導,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文化大眾化創造,成為中國貢獻給世界文化百花園的獨特文藝形態。

互聯網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為這一共同精神家園構建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網絡文藝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力量。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網絡文藝沖鋒在前,必須在持續不斷的“技”“藝”融合中努力探索新的藝術語言,豐富新的藝術表達,創造新的審美體驗。更為關鍵的是,藝術作為精神生產,當以其創作實踐超越媒介的物質性,成為人“內在充實的顯現”,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惟其如此,網絡文藝才能在創造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中擔當生力軍,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0日 20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