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造:小手藝撬動大市場
山東手造,不僅巧奪天工,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規模和競爭力。據了解,目前山東全省共有傳統工藝類國家級項目 53項、省級項目538項,佔比分別為28%、50%﹔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有26人、413人,佔比分別為25%、50%。縣級以上非遺工坊1954個,各類傳統工藝企業和經營業戶120多萬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涌現出一批優勢傳統工藝企業。
魯班鎖:火到聯合國,還被“帶上天”
2023年11月1日,作為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為安理會成員常駐代表准備了一份紀念品——魯班鎖。魯班鎖凹凸嚙合、結構巧妙,不用釘連、無需膠合,組裝需要特別的技能和智慧,榫卯間還蘊藏著東方建筑之美。
其實,早在2014年,魯班鎖就被當作禮物送給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帶的解壓玩具也是魯班鎖。2020年,魯班鎖制作技藝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氣增大帶動了魯班鎖的銷量。魯班鎖這個2500年前的益智玩具,現在依然是電商平台的熱門商品。年輕一代的父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選擇魯班鎖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由於它老少皆宜的屬性,家長們也會一時“手痒”,跟孩子一同組裝拆卸。近年來,隨著國潮興起,魯班鎖等中式傳統玩具翻紅,設計師們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持續吸引著年輕人。
淄博陶瓷:重回國際陶瓷舞台中央
夜幕降臨,淄博的各大燒烤店裡烤爐炭火燒紅,肉串滋滋冒油。趁熱拿下一串,加上蘸料、小蔥,卷上面餅用力一擼、送入口中,唇齒之間盡留香。
淄博,齊國故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作為北方重要陶瓷生產基地,歷史上興盛的制陶業,幫助齊國漁鹽冶鐵,稱霸諸侯。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裡,陳列著幾千年前當地用於烤炙食物的陶琉容器。202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臨淄趙家徐堯遺址,又將當地燒烤食物的歷史推至距今約13000年。
骨質瓷因質地細膩通透、釉面光滑潤澤、器型美觀典雅,有“瓷器之王”“皇家用瓷”美譽,是西方宮廷和貴族彰顯尊貴的象征,生產技藝一度被國外壟斷。淄博華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經過反復試驗,在磷礦石和石灰石等天然礦物中尋得出路,獲得成功,產品的白度、硬度、透明度、熱穩定性各項指標均超過外國骨質瓷,而且有效保障了陶瓷產品原料和材質的健康品質。后來,該公司又探索解決瓷器釉面鉛鎘溶出技術這一世界級難題,並獲國家發明專利,產品暢銷海內外。
隨著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淄博陶瓷產業從傳統粗放型增長向創新、個性、綠色等方向轉變,在全國陶瓷行業引領風潮。依托陶瓷產業,淄博還衍生出刻瓷、拓彩、瓷畫等多個產業,陶瓷琉璃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營業收入突破150億元。從用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瓷,到健康環保的天然礦物質瓷、抗菌陶瓷、無鉛陶瓷,淄博陶瓷業正走進國際陶瓷舞台中央。
曹縣漢服:佔據全國銷量半壁江山
《春秋左傳正義》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亦稱華服,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既凝結染、織、繡之工,也承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錦繡中華之意。
如今,全國每賣出兩件漢服,就有一件來自曹縣。去年,曹縣漢服銷售額72.15億元。
“有愛雲倉”漢服生產直播基地內的部分漢服展出。周致嘯攝
10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曹縣漢服文化節2024秋冬款新品發布會舉辦。當地同步開展了青少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暨大學生華服嘉年華活動、新中式服飾產業發展大會等活動。從中可見,漢服產業的電商化、智能化正在展開。
目前,曹縣擁有漢服上下游企業2524家、網店14718個,漢服從業者超過10萬人,原創漢服款式達6000余種,做到了5公裡以內的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曹縣,可以看到一條漢服從無到有的完整產業鏈,也可以見証一個漢服品牌的誕生。這包括了原創研發、設計制作、版權保護、裁剪打版、繡花印花、輔料輔具、展演展示、網絡營銷、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
2024年新春伊始,馬面裙的爆火再度將曹縣送上“熱搜”。今年前9個月,曹縣漢服的銷售額達57.9億元,同比增長17.3%。目前,曹縣漢服搶佔了全國漢服銷售五成以上的市場,成為“中國原創漢服生產之都”。不僅如此,曹縣漢服登上國際舞台,在英、法、新西蘭等10余個國家成立青少年漢服社,向世界展示中華服飾之美、文化之美。
濰坊風箏:飛出國門,成就大產業
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是世界風箏之都。濰坊風箏傳承千年、聞名世界,2400多年前魯班在濰坊制作放飛了世界上第一隻“木鳶”,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把風箏帶到歐洲。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成功舉辦,歷經40多年的創新發展,風箏會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國際盛會。
近年來,濰坊風箏企業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目前,濰坊風箏及相關產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屆風箏會期間簽約項目多達8個,涉及總投資95億元。“小風箏”已然成為“大產業”。
“我先后去過美國、法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風箏文化交流,傳播風箏扎制技藝。”濰坊風箏傳承人郭洪利介紹,2018年,他參加新西蘭風箏教學活動,發現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展出了一件與濰坊硬翅風箏造型完全一致的毛利風箏。“在交流中有一位大學教授表示,‘風箏起源於中國,風箏文化沒有國界與種族,符合人們共同的向往與期待’。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風箏最初誕生於中國,但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早已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郭洪利說。
近年來,山東通過大力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讓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了匠心傳承與現代演繹的完美融合。在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山東手造正以獨特的魅力綻放光彩,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張九龍)
來源:山東省文旅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