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 濱州“新農人”張蒙起:設施櫻桃在鹽鹼地上大有可為
紅櫻桃成為“致富果”
張蒙起
返鄉創業3年來,4000株櫻桃苗就像我的孩子,在這片鹽鹼地上扎根、生長、結果。紅彤彤的櫻桃果連續兩年豐收,我的夢想也一點點成為現實。
兩年前,山東濱州陽信縣委組織部召開的春節座談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今年縣裡實施‘鄉土人才回引計劃’,歡迎大家返鄉創業。”座談會上,聽著家鄉的發展規劃,我決定從廣州回鄉創業。經過前期考察,我發現櫻桃在大連、煙台等地都有大量種植,但魯北地區還不多,且國內櫻桃市場供不應求,於是在2022年我踏上了種植櫻桃的創業路。
剛開始,我信心滿滿投入40余萬元,培育了4000株櫻桃苗,就在即將要移栽進大棚的時候,突然被房東告知大棚工期延誤,沒蓋好。那一周我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一邊到處打聽消息,一邊自己開車到處找大棚,看到大棚就問人家出不出租。一天下午,我的返鄉創業服務專員給我打來電話:“找到了!洋湖鄉有4座新建的冬暖式高溫大棚,不耽誤使用。”那一天晚上,我睡得格外踏實。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新農人來說,科學種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我購置了淨水設備、測土配方。土壤易控但天氣難測,就在第一批櫻桃即將上市之際,魯北地區陡然升溫至20攝氏度,該不該為大棚開窗通風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
我照著通訊錄,向同行挨個打電話咨詢,其中有個同行提供了消息:“明天,有個農業專家在大連開座談會,你可以去問問。”那天我忙完了一天的農活,驅車11個小時趕到大連參加了第二天早上9點的座談會。在專家的指導下,採取“微循環、緩降溫”的方式保全了4000株即將結果的櫻桃苗。今年,組織部門推薦我參加了全省鄉村振興“頭雁”培訓班,在培訓班上我與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遇到技術問題,專家既能在線答疑,還能定期來實地指導,解決了不少難題。
去年,我的櫻桃畝產量突破了2000斤,批發價格每斤80元,畝收入達16萬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採摘的同時,也有不少附近村民來詢問、學習櫻桃種植技術。實踐証明,設施櫻桃在魯北地區這片鹽鹼地上大有可為,目前,通過大棚入股,我幫助5個村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今年春天我流轉了周邊30畝土地,計劃培育櫻桃樹苗,幫助周邊群眾種櫻桃、傳技術、拓銷路,努力把設施櫻桃發展為一個區域的共富產業,讓紅櫻桃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
(作者為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洋湖鄉90后返鄉創業新農人,本報記者李蕊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8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