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推行摘牌減証“五步閉環” 實現村社區減負“全周期管理”

“以前,活動室內外挂著四五個牌子,大家來排練時都覺得挺別扭。清理后,牆上清爽了,心裡也敞亮,唱起戲來更起勁!”
東營經開區勝利街道錦華社區“京劇國粹之家”藝術團在社區開展京劇交流活動。
11月23日上午,山東東營利津縣津苑社區活動室裡樂聲不斷,社區呂劇團團長宋桂生老人樂滋滋地說。“不僅牌子少了,而且會議、檢查少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大家伙兒服務。”津苑社區黨委書記高靜靜說。
津苑社區的變化是東營市深化基層減負的成效縮影。山東省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開展以來,東營市聚焦村社區“牌子多”“証明多”問題整治難點,推行“發現問題、分類辦理、跟蹤問效、核查評估、動態調整”“五步閉環”管理,有力提升整治實效。
推動問題徹底改、常態抓,關鍵要形成工作閉環。東營市通過暢通基層反饋、主動發現、網絡征集、群眾反映“四位一體”問題發現渠道,設立42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點,搭建問題直報平台,推動問題發現在早、發現在小。通過明確部門主辦、部門聯辦、提級協辦3種情形,加快工作運轉,切實提高效能。通過聯合紀委監委、組織、司法等部門跟蹤問效、嚴格評估,推動問題嚴抓嚴管、常抓長效。通過及時對政策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政策與時俱進、實事求是。
經開區勝利街道勝宏社區“一米陽光 助愛出行”服務隊陪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出門看風景。
摘牌首先要摘“心中牌”,源頭治理是關鍵。“各位書記,如果有上級部門要求加挂牌子,請做好解釋說明,並及時上報。”在8月份舉行的東營市社區工作者示范培訓班上,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科負責人黃東玲就摘牌減証工作進行授課。以此為縮影,東營市將摘牌減証等村社區減負內容納入黨員干部及城鄉社區工作者培訓課程,開發5個特色課程,已培訓黨員干部5700余人次、村委會成員12600余人次、社區工作者7300余人次,引導各級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事業觀。此外,推出村社區“減負10條”,建立村社區機制牌子和証明事項“6張清單目錄”,實現村社區“照清單履職、依清單辦事”。
“這樣挂牌子不夠規范!”今年5月,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城中工作區主任周曉多了一個新身份——基層治理觀察員,這幾天在社區走訪時發現一處不規范挂牌,便將情況報告區委社會工作部,及時進行了清理。如今,像周曉這樣的基層治理觀察員在東營還有很多,他們活躍在基層一線,及時發現“盲區”“死角”問題,實現對基層減負工作的動態監測、精准管理。觀察員監測機制是東營市推進摘牌減証閉環管理的環節之一。“我們著眼於摘牌減証閉環管理,避免管理盲區和責任漏洞,在充分調研思考基礎上,印發專項工作通知,為基層‘全周期’摘牌減証提供工作指引和政策支撐。”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高明寶說。
東營區燕山社區黨委書記劉臣臣向社區居民講解村社區挂牌工作指南。
易反彈回潮是摘牌減証的痛點難點,如何從制度根源上破解難題,是東營市黨委社會工作部門一直思考的問題。“不合理証明,掃一掃,就有人管!”東營市東營區黃河路街道物華社區黨委書記劉靜雯將居民反映的繼承公証中出具親屬關系証明問題,通過“東營市不規范挂牌不合理証明事項直報平台”進行上報。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接報后,及時與市司法局對接,在解決“點”上問題基礎上,舉一反三,共同解題、共同銷號,聯合建立破解繼承公証中出具親屬關系証明問題的長效機制,實現從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
東營區玉景社區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辦理業務。(均為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督查是推動落實的重要手段。東營市建立“村級自查、鎮街檢查、區級督查、市級抽查”四級督查體系,建立以村社區為單元的問題整治台賬,推動問題整治落到具體村、具體社區。根據督導情況進行實時通報,對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分批次約談。同時,深度融合為基層減負有關部署,與市委督查室、市紀委監委開展聯合督導,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牌子多’‘証明多’問題的實質是形式主義。我們樹牢閉環思維,抓源頭治理,抓統籌調度,抓責任落實,推動摘牌減証由‘面上治’變為‘根上治’、由‘各管一攤’變為‘同挑一擔’、由‘被動改’變為‘主動抓’,讓群眾切實感受基層減負新變化、新成效,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推動發展。”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呂國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