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副刊 | 棗庄的棗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棗庄的棗
張 繼
隻要提到我的家鄉山東棗庄,好多人都會問,棗庄是不是有很多棗樹?
棗庄確實是產棗的。當地詩人有句“棗庄有棗在陰平”,棗庄市嶧城區的陰平鎮是全國有名的“長紅棗”生產基地,種植面積3萬多畝,俗稱“萬畝棗園”,是棗庄的一張名片。長紅棗個大、肉多,成熟的時候如紅色瑪瑙,看相沒的說。吃起來脆甜,棗味特別濃,用當地人的一句話說,“像棗”。陰平人種植長紅棗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唐朝,萬畝棗園裡單是百年以上的老棗樹就有幾百棵。棗農說,這漫山遍野的棗樹都是一代一代棗農從這些老的棗樹上嫁接分蘖出來的,棗雖然是現代人種的,但還是古時候的種子。風趣的棗農說到這裡,摘下幾顆棗子讓我們嘗。放在嘴裡,果然清脆香甜、棗味濃烈。棗農說是不是唐朝的味道?大家便笑起來,都說是。
棗子成熟之后,在棗樹下鋪幾塊五顏六色的床單,尋一根長長的竹竿過來,在棗樹上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地敲幾下,棗兒便扑簌簌地落下來,一會兒工夫就布了厚厚的一層。這時候會有幾個棗農過來扯起床單的四角,或提或抬把這些棗子弄到一塊寬敞的場地去晒上幾個大太陽。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戶人家摘棗,也趕過去幫忙湊熱鬧。女主人也高興,就抓棗子讓我們吃。棗晒上幾天之后,水分就會蒸發,棗子也會干癟,隻剩下了糖分和棗肉,這時候的棗子最甜最好最筋道也最有嚼頭,吃在嘴裡軟軟的糯糯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口感。說得興奮,聽的人就有點流口水了。有人提出想嘗一嘗晒過的干棗。女主人向前方用手一指,那裡好像是一片麥場,不過上面已經不是麥子而是大棗了,一片片一方方,也有長方形的,也有圓形的,也有不規則形狀的,中間隔著窄窄的小道,大約每一方屬於一戶人家,但是顏色都是紅的,都炫目,都好看,都誘人,遠遠看去像一片紅色的海洋。有幾個拍短視頻的人在那片紅色的海洋裡擺著各種姿勢,不時地發幾聲咯咯的笑聲,使這片紅色的海一下子生動起來。
女主人帶著我們走過去,讓大家隨便吃。大家自然猶豫拘謹,主人笑著說怕啥,在這裡還能吃得光我們的棗子?口氣是大氣的,自豪的,滿足的。說著彎腰抓了一把分給眾人。吃到嘴裡,味道果然與鮮棗大不一樣了。
同行的人提出要買一些干棗帶走,女主人卻說不行,這一片都是藥材公司定制好了的。她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著不遠處:人家看著呢。大家抬頭看,不遠處的一根杆子上,果然有個攝像頭。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作用,當地的老年人包裡大都會裝一把干棗,尤其是冬天坐在火爐旁說話聊天,抓一粒扔到嘴裡嚼上半天,嘴裡甜,也養人。好多藥材公司都認棗庄的大棗,這使得棗庄的棗下得廚房上得廳堂,名聲傳播得越來越遠。那幾個拍視頻做直播的年輕人就是村裡的孩子,走上前聊幾句,個個都是賣棗的能手,一個人平均下來竟然每天都有上萬斤的鮮棗走量。
遠處的棗林裡有一群騎行的人,他們像被熟人領著來搞鮮棗採摘的,一人手裡提著一個籃子,嘰嘰喳喳,躍躍欲試。偌大的棗園裡一時熱鬧活潑起來,像是開了集市。靠近村頭的一個小型超市門口設了一個快遞點,幾個年輕人在填單子,還有幾個歲數大的在幫著裝盒打包,郵寄出去的自然都是大棗。他們忙得很,兩隻手不閑著,但是都有說有笑。有兩輛小貨車開進來,是來拉棗的。車停下來司機喊著一個名字,女主人答應一聲,跟我們說是來他們家收棗的,不陪我們了。話音未落,人就跑了出去。
我們沿著棗園路往裡走,棗樹愈來愈多愈來愈密。一顆顆成熟的棗子就在你頭頂挂著,晃晃悠悠的,一伸手就可以摘到,真的是一個棗的世界。拐了個彎,在一片山坡上,我們竟然看到了更多的品種。聽說這些是政府部門幫著農戶引進的新品種,個頭更大,青紅色,圓圓的有點像冬棗,產量也高,只是不能儲存,季節性太強。當地農技人員試圖把它們與長紅棗嫁接培育,正在推廣中。看得出來,這幾年當地政府部門沒少在棗園的“軟件硬件”投入上下功夫。新建的一座門樓古色古香,站在上面萬畝棗園盡收眼底,道也是新鋪的柏油路,劃著彩虹線,路邊依山傍勢建了幾處民宿,布局也好看。樹林、路邊也不時地可以看到一些小飯店,雞鳴狗跳,人間煙火,讓人向往和感動。不遠處還有一片停車場,上面停著大大小小的車輛,竟然有不少外地的車牌,真的聲名遠揚了。看來,以古棗園為基礎的鄉村游觀光游業態已經形成。
棗農最忙的季節,也是他們最快樂的季節,整個棗園充滿著繁忙與喜慶。棗是時興應景貨,大家走親戚送朋友帶一些,你來我往,帶走了甜蜜,留下了歡樂。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5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