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秩芳華躬耕“大河之洲” 弦歌不輟續寫“支農華章”
——農發行山東省分行賦能東營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東風浩蕩,拂過萬水千山。近年來,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立足“三農”、深耕“三農”,用農業政策性金融之筆,繪制服務東營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彩畫卷”。截至目前,該行支持東營經濟發展各項貸款余額236億元,在支農報國的征程上譜寫了從“艱苦立業”到“蝶變破局”的華美篇章。
激活紅色引擎,勾勒南展灘區“新圖景”
該行緊跟黨中央和上級行決策部署,把執行黨的意志和政策作為業務發展的前提,深度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以黨建引領持續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真是托了共產黨的福,趕上了好時候!做夢也沒有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這跟城裡沒啥兩樣,每個月政府還給我們老人錢,真是過上了好日子”。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年近80歲的黃永臣高興地說。該行3億元貸款重點支持的黃河南展蓄滯洪區集中遷建項目,幫助墾利區沿黃11個村的群眾搬出70年代建的破敗不堪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配套齊全的社區樓房,從此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該行圍繞灘區百姓“能發展、可致富”重要指示,創新推出“安居富民”模式,在貸款3億元支持楊廟社區遷建基礎上,幫助籌劃並審批農業農村部重點項目“楊廟片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項目”5億元,探索“現代設施農業+高標准農田建設+良種繁育”農業產業體系,“貸”動灘區搬遷百姓共同致富。建行以來,累計投放貸款50億元,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棚戶區改造等20個項目,用一顆顆滿載愛農、助農、興農的“紅心”,擎畫助力“三農”事業發展的業務新藍圖。
該行支持的黃河南展蓄滯洪區集中遷建項目
點燃金色希望,開啟鹽鹼荒灘“新紀元”
九曲黃河,從東營浩蕩入海,在帶來黃河泥沙淤積土地的同時,也讓這座城市擁有了342萬畝的濱海鹽鹼地,其面積佔全省濱海鹽鹼地的近五成,其中重度鹽鹼地144.2萬畝,更是佔到全省的62%。“如何讓這麼大面積的鹽鹼地‘變廢為寶’”,喚醒“沉睡”的耕地后備資源,成為困擾東營人多年的大事,也成為農發行一直思索和探究的課題。
該行扛責在肩,以“向鹽鹼地要糧”“向鹽鹼地要產”為題,執創新之筆,推出“黃河口鹼地貸”,打造“鹽鹼地+”系列融資模式,圍繞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在萬畝鹽鹼荒灘上躬耕不輟,助力昔日鹽鹼地變身今朝新良田。
圍繞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該行以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切入點,強化信貸支持農業科技項目建設,助力“良法”“良種”技術創新,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上規模、上層級。2022年,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河三角洲農高區,該行堅持“政策有所指,服務有所向”,成功獲批農業科技貸款16億元,專項支持中心項目建設,用科技金融為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應用“保駕護航”。
“向鹽鹼地要糧,在鹽分高達6‰的土地上種植作物本來是‘天方夜譚’,但是你們望望這長勢喜人的葡萄、甜瓜、西紅柿……,這一切的不可思議都是因為有了農發行的貸款支持,我們打心底裡感激農發行”,東營田之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充滿感激地說道。建行以來,該行累計審批農地類貸款139億元,開發利用鹽鹼土地32萬畝,新增耕地指標9萬畝。圍繞“大食物觀”,因地制宜全方位多途徑支持10余種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助力點亮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灘羊、新戶對蝦、黃河口大米等“黃河口農品、鹽鹼地特產”區域標志性品牌。
守護橙色溫暖,打造鄉村振興“新封面”
“全國公路看山東,山東公路看東營”。公路是東營市的一張閃亮名片,曾經卻是困擾城郊居民出行的難題。“馬路溝子沒有蓋,三個蚊子一盤菜”,形象地描述了早年東營城區道路面貌,而現如今的公路又寬又平,村村通柏油路,舊貌變新顏,換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
河口區遠離東營市區,道路交通無法互聯互通,造成百姓出行難。為解民憂、紓民困,自2016年起,該行 瞄准支持道路建設持續發力,先后開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公益性項目路徑探究”等針對性調研5次,搜集整理各類資料245份,開展專題研討12次,通過信貸支持樁埕路改造等公路類項目,有效解決道路沿線近2700戶居民出行難題。圍繞全面提升改善我市“交通路網”,該行累計投入資金28.5億元,支持各縣區“四好農村路”建設,新修各類道路236公裡,為鄉村全面振興打通“毛細血管”,推動沿線農業產業發展駛上“快車道”。
該行支持的廣饒城鎮基礎設施更新提升項目
多年來,該行將扎實做好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投入貸款超百億元,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村民打造一片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家園。聚焦民生關切,助力東營港北師大實驗學校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輻射學生6000余人。針對區域基礎設施配套不均衡等問題,重點支持河口區基礎設施提升、墾利區城西片區水、暖、氣管線改造提升等,累計改造各類管網975公裡,為當地居民架設起一條條暖民心、安民心的“幸福管道”。
披上綠色新裝,激蕩大美濕地“新氣象”
“年年種樹不見樹,電線杆子比樹多”。受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影響,建市之初的東營市林木覆蓋率僅為3.7%,一眼望去,是光禿禿的城市和漫天的風沙,缺綠少樹成為東營如鯁在喉的痛。
2015年,東營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增綠”實施方案,該行聞令而動,積極融入東營“五環、兩帶、三網”為主體的林業生態建設整體規劃,累計投入資金29億元,支持7個林業資源開發與保護類項目建設。項目實施后,新增造林綠化36.6萬畝、濕地修復8.3萬畝、檉柳林封育2萬畝。經測算,新增綠化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3萬噸,釋放氧氣5萬噸。現在的東營,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44%,一幅“城市森林環抱、鄉村綠樹掩映、路河濃蔭庇護、農田林茂糧豐、廠礦鳥語花香、沿海林水相依”的綠色生態城市畫卷在大河之洲徐徐鋪展。
該行支持的林業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漸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該行秉承使“天更藍、水更綠”的家國情懷,主動融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累計審批綠色信貸項目112億元,為助力打造東營“生態綠”“動能綠”“動能綠”持續注入綠色金融“養料”。
繪就藍色版圖,續寫環渤海濱“新篇章”
向海則興,向海圖強。2018年,東營市政府印發《東營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全面開啟加快東營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位於黃河入海口附近海域的康華海洋牧場,是黃河三角洲地區首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更是全市發展高效生態漁業的“示范田”。該行以助力當地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為企業量身定制融資融智服務方案,成功獲批中長期貸款2億元用於該項目建設,以“藍色引擎”帶動關聯產業發展。項目實施后,當地漁民合作社增至300多家,輻射帶動1000多戶漁民增產增收,直接經濟效益約6000元/畝,助力海洋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逐步打造倉滿廩實的“海上糧倉”。
該行支持的山東省近海海域康華海洋牧場示范項目
依托海洋,東營大力推進“高效漁業、生態漁業、品牌漁業”建設,深化培育“黃河口大閘蟹”“新戶對蝦”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在農發行資金支持下,新增大閘蟹標准化養殖面積2900余畝,支持對蝦養殖棚約6000個。如今,“黃河口大閘蟹”精養面積已突破7萬畝,品牌價值達32億元,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之一。圍繞集聚淡水資源,聚力支持東營港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項目,實現孤東水庫每年可調劑供水2000萬噸以上,有效緩解沿海周邊區域用水供需矛盾。該行以海為琴,以農業政策性金融為弦,奏響了一曲曲波瀾壯闊的“海洋之歌”。(農發行山東省分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